2021年2月21日 星期日

《說談的層次》

        與別人談話,在交談之中,究竟哪一個時候是在理解對方說話的內容?想一想,當然並不是在自己說話的時候,亦不是在對方正在說話的時候(你可能會不同意,也許「不是」並非絕對,因為有許多簡單能立即意會的言語,未等到對方說完整句,自己已經知道那個意思,並且去行動,這裡所談論的是一些內容要經過思考的言語),大概的就在字與字、句與句、及說畢每一句、又或說完每一個觀點段落的空間,即聆聽的人會把握以上每一個空隙去了解說話者所想表達的含意,所以,主持講座的的講者,起碼要知道,要在說出某一個觀點後,留一點空間給聽眾去思考(那是一些多句串連起的概念) 同理,與人談話,並不是說得愈多愈快愈好,最能夠令互相了解內容的上乘交談,是雙方在講及某一立場後,都互給對方一點靜謐的空間去理解然後答話,但那樣的機會,要碰上適當的對手與場合。

        除了以上那個要點,如果真的希望他人明白你說話的內容,能了解聽者所處的環境和狀態,那麼向對方說的話,便事半功倍。從前我當老師時,接到什麼教學的大計劃,做妥文件,早上第一眼見到校長上司,先來打個招呼叫聲早安,第二眼再仔細看清楚她的臉色與動態,看她微笑回我早晨,說笑這個那個怎樣好怎樣好,我必然隨即從容地把計劃端上,未嘗有不成功的例子;如果我的早晨招呼換到的是灰色的臉、用低沉鼻音回應的早安,或許回應之後急步行去,總之感覺上不很稱意的狀態,如果我本來打算把計劃呈上,敲進入校長室,打招呼後見她的表情不甚對勁,就算我有天大急事,都會等一等才算,我不會浪費自己的說話。

        在人多的場合,說與聽都有許多限制,不要自恃口才好就滔滔不絕地高談濶論,必定會碰釘子的,對於八個人聽得歡喜的說話,第九個人聽來逆耳,第十個誤會了其內容的意思是針對他來說,這是言者無心,但言多必失,所以,超過三數人的聚會,最好不多說為妙,或者談天上的雨和地上的石來打哈哈,天地都不會責怪人的(也不是百分百)

 每天對著家裡的狗子說人話,牠從來都不會誤會「爸爸」的說話,為什麼人和人談話,反而會生起誤解?

 我把二人對談的層次略分為五級:最低的第一級是根本不理會對方說什麼,亦不管對方是否正在說話中,自己想到便說出口,話題也多半沒邏輯連貫性,如此「交談」,說畢等於沒說,不說也罷。第二級似乎稍為尊重談話的場合,就是差不多未等待對方說完一段,經已急不及待地連接上去的談,社交場合、都市繁忙、為保持場面氣氛或見面的時間所限,現代社會多半是如此類的交談,實在這一種談話方式,和第一級別的最大不同,仍是比較出於遷就文明而作出似乎是尊重對方把戲,實質也是只憑自己以往的經及觀點說出口,而並沒有真正聆聽對方的說話。第三類是迅速地回應對方的話語內容,內中夾雜著自己的觀點,此類談話表面上好像更尊重及聆聽對方的說話,因為說出口的內容與對方上一段的談話有關,但事實上,自己的談話重點亦在於表達個人的意見,不過,倘若能在過後回憶起雙方對話的內容細節,這一類別的對談仍是有它的價值。第四類的對談不多見,過程是甲的一方會仔細地聆聽對方乙的說話,然後思考剛才乙說話的內容才回答,乙方亦如是,於是雙方對談的步調有序而不速,當一方說畢一段,必然有一個靜謐的空檔給予思考的空間,這類的談話方式應屬於利用言語對談的最高階層,亦必須要對談雙方都領略到這種藝術,在適當的場合才有可能發生,事實上,如此方式的對談,它能溝通的內容價值,對於談話藝術高手來說,可令一生難忘。然而,有否理解過原來二人是可以相對而不用言語溝通的呢?這就是至極的對談,我稱之為「無言的談話」,要待機緣巧合的,如果一生人能遇上一次半次,那簡直是不枉此生!


2021年2月9日 星期二

《誰會為你高興?》

     這是一個真實的故事,有兩位農家出身的姐妹,大姐嫁去比較貧窮的夫家,生活僅可維持,有時甚至捉襟見肘;小妹卻幸運地找到了金龜婿,十分富有。婚後她們二人互相往還頻密,經常如膠似漆地出入,當然,二人經濟條件的大差異,令大姐無法追上小妹奢華的日常生活模式,亦基於此,二人去逛公司,只有大姐倍伴妹妹去購買名牌手袋、服飾乃至鞋襪等,妹妹用上若干年舊了的隨身裝飾物品,則可有轉送給大姐的份兒。到高尚食肆和消遣等地方,亦只有妹妹付結單。因為親密有加,於是身為妹妹的常邀窮姐姐到她的家裡閒聊,更打開抽屜中滿滿的一疊疊鈔票給姐姐看,有一次妹妹對姐姐說,她自己銀行保管箱內,也是載滿金銀珠寶的首飾,富貴得那怕幾生人也不愁衣食云云….. 想對方亦替她高興,或許趁此多加炫耀。直至許多年後,經過輾轉的人生經歷,那位昔日曾經大富貴的妹妹因為生意上的問題,如今經濟能力只能保持著一般稍為富足的日常生活,而大姐脫貧了,生活一切無憂,起碼在家裡的抽屜,也學著妹妹當年,常放著厚厚的幾疊鈔票。至於她們兩人之間的姐妹情呢?則是一句形容得最貼切: 至死不相往還矣!

     另一個故事發生在台灣,政府某高官(暫且稱為K先生)知道將有一個海外大使的空缺,而上司正在他的級別的幾位官員們中尋覓適當對象,正好上司的太太過幾天將會到他所駐的地方一遊,見機不可失,K於是與內人商量,於上司的太太逗留的三數天日子,讓自己的太太好好地去招待她。日子到了,接機送至酒店不在話下,翌日上午大清早便去酒店待後,倍伴上司太太逛街,帶她到名店購物進餐,一切活動費用由K太太爭相支付了,並且邀請該上司太太到自己的家作客,以最豪華的排場宴請,之後天天殷勤招呼倍伴左右,直至上司的太太臨離開該地方的一天,K太太還親自到名店選購多件名貴禮物,恭敬地拿到酒店房間。送別上司的太太後,暗自歡喜地回家告訴K先生,這次海外大使的空缺,非你莫屬!K先生聽聞亦大悅,準備升官了!過了兩星期,海外大使的人選敲定了,卻是另有其人,你說K先生太太錯在哪裡?

     在一家大型公司裡,某單位在業務上常名列前茅,近來多年,主管必在春節聯歡會上,領最佳營業及管理人獎(包括獎品及獎金),台下拍手賀慶的員工們,其本身單位的員工們表裡如一地落力拍掌,樂見其成地齊舉杯痛飲,其他單位的上下仝人,試問一年復一年地去替人家「抬轎」,久了,是替人家高興多些還是嫉妒多些?細心想想便明白箇中道理,沒有一個人會為自己做得比他人差,而為他人做得比自己好的聲譽和利益一直讚美下去,這份讚美的鼓掌及客套祝賀的老話,內裡隱藏著嫉妒多於羨慕,以年遽增,遲早會被彰顯無遺地爆發出來。

     回想昔日執教鞭日子,在八十年代後期,教署舉辦每年一度所謂的 教師節 ,下達通告,各校每年選一位最佳教師,到教署出席頒佈證書典禮,並大肆宣傳,相信我所服務的聖若瑟小學沒有參與那項活動,據我所知,多間學校是用排年資計算的方法去定出那位 最佳教師 ,想一想,那些定出每年各學校各選出一位最佳教師的教署官員們,全都是庸庸碌碌的蠢才,也難怪,教育署素來就是多愚笨的人,而且職位愈高的似乎愈是庸碌沒智,永遠不會真正為本地的下一代著想,亦不肯承擔責任。

     記著,在同一個比較或利益的圈子裡,一個人或單位的利益增多,在實際行為活動中,代表建立在不利於其他眾人(或單位)的基礎上,所以,內在意識在這種了解到各方面的利益衝突時,不期然會作出抗拒,這種矛盾在潛藏意識的比較,或許在另一方面,也建基於同一圈子其他人(或單位)的衰落,而表現出自己(或單位)的優越。

     文字對於心與物相對的真實事情來說,只可略道出其顯淺的一兩面,世事一向無絕對的,何況變化千萬更易,舉一而反三為之靈活實踐,知一二而只此者不如不知!不要以為何時何地不在人前炫誇的就必定對,在西方社會如紐約大都會,如果你本著謙厚不出風頭的態度做人處事,保證你的一生多半會安在唐人街裡幹苦活。但得意莫忘形,失意不愀悲,卻是千古不易修心的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