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7月25日 星期五

《360度的自由學習心態》


滾滾紅塵,人海茫茫之中,經常是禪修和體會的好地方,只要覺察和把握,時刻都是機會。

昨天又在鄰近商場遇見514日曾經寫過,售賣民族服飾及布肩袋的店主,她向我說遲些日子將會搬到同一商場二樓較旺的一個舖位,還透露打算把她現時店內所擺放的希臘式佛頭大畫像掛到櫥窗最當眼處,我即時沒有什麼回應。

回家帶小狗出街,走到店主的舖面,對她說:「如果以商業性角度來看,那佛頭大畫像必定不好掛在櫥窗最當眼的地方,還要不向當正門口處放,最好擺在店內一則不當眼的牆角。」我又繼續說:「佛頭畫掛到當眼的櫥窗,生意可能起碼會減少三分之一。不介意甚至喜歡那陳列畫的顧客行經該處,他們多會因為貨品的吸引而駐足或進入店內詢問再選購,但有部分行經的人,一眼盯見佛頭畫像,心中就會立即浮現出不悅,連停留半步也十分介懐,何況恵顧!日後甚而可能會繞路避開佛頭畫像而行。」

當時店內有另外兩位狀似母女關係的熟顧客,正在與店主閒聊,母親的一位自稱是佛教徒,她提及以往一次購物的經驗:在粉嶺中心某服裝店看見一款上衣,喚店主表示想買下,店主好奇地問她一句為什麼對那一款衣裳情有獨鍾?她說因為那衣上的圖紋似佛教的某些圖騰。店主即時反臉,手指指向門口,怒斥不再繼續交易,並下逐客令! 

我慶幸自己能不在任何人為規範下的宗教框架內呼吸自由空氣,亦可貴不把一己偏執的煩惱投放,並且綑綁到任何團體的集體性排外動機狹隘思想下,並放射到其他極其愚蠢的行為上來發洩自我的形態,正如David Saloan Wilson在他的「進化論與生活」:《我們的思考方式在怎樣發生改變》一書中的第二十八章「好的自私與壞的自私所描述」: ……宗教團體只把利益留給自己的成員,宗教團體無法忍受其他團體,甚至是越界的自已成員。宗教團體在自己為了狹隘的目的而設置的聖壇上,肆無忌憚地胡亂扭曲事實現。……所有這些問題,也都存在於我們不當做是宗教信念的系統裡,……。如果你擔心宗教,那麼你真正應該擔心的是隱性宗教,……。

當年我更幸運地,曾遇上介紹並鼓勵我讀好天主及基督教《聖經》的佛教和尚。而我的佛教前輩老師們,也很多時提到 我們現在研究佛學,應該保持一種開放的態度,不能再孤陋寡聞,應多採納非佛教徒的研究心得或意見。能處於360度全方位的接納所有不同觀念,無孔不入,是多麼自由和幸福的學習模式和心態。
 


2014年7月1日 星期二

《快樂》

         我的四叔父去世時八十多歲,一生家庭小康,三個兒子在社會上的成就皆不俗,算是融洽和樂,但他臨終時慨歎一句:「人生快樂的時光只很短暫,盡多是苦!」

    為什麼 快樂不能久留?

    快樂的對象和標準有若干相同或各各有多少差異,有些看到星星太陽月亮山河大地等天然景象會很開心,有些嚐到美味食物或穿上自己心儀的衣物會覺得很歡喜,有些則知道他人衰落會很高興,大部分人對於榮華富貴有權有勢的人,都會十分傾慕。另類的喜歡自由自在,寧可甘貧清淡而不受約束地生活,對於物質財富的多寡漠不關心。 

         快樂的本質本來就包括痛苦,正如自卑和自我、勇敢和怯懦,體之兩面,一隱一現。 追尋快樂的主要原因是內心抵受不住平淡(不很快樂) 乏味,或感受到苦的隱性力量。因為快樂本身已隱藏著苦,所以,一旦兩者被追到,快樂首先湧現,當它漸漸消退,苦隨即迅速追補上來牢牢的吸住,令人不能逃脫!記著,一追兩行,追求快樂,它的孿生兄弟 必先後地一齊送上,其分別只在於快樂是人去追尋,而苦卻是它追趕人。追求快樂愈追得緊迫吃力的,掉頭想走時就倍感無力!即愈快樂過後,將會是愈痛苦失落!這個是樂苦循環的規律!

         我們的心,整天從早上睜開眼睛時便開始把周遭所有的事物作出分別比較,有很多時候,做著夢也一樣比較不停,這個多是喜愛與不喜愛的比較,亦即暗示快樂的嚮往。快樂過後,只是那顆記憶著退了色的快樂心,便已足夠把寄存著痛苦根本之源挖掘出來,此時,真正的苦可能尚未浮現,當快樂的殘餘逐漸退卻,那尋找以至追求快樂的心,開始變得落寞,於是苦慢慢生起來,令人覺得有必要再尋找起碼與前一次同等、或更快樂的體驗,於是,隔一陣子,樂苦回轉的故事又再重演,好比較的心要追尋比前更快樂的事物,於是重覆並加強後來的苦,這就是大多數人一生中不斷上演追求樂與苦(不能逃避)的循環,自編自導自演的荒誕鬧劇。

         覺得餐桌上的餸菜味淡,加點調味料有什麼不好?不過,如果愈加愈多,味道愈來愈濃,於是日久味精起了作用,變得不願吃沒有加上濃烈的調味料的餸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