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1月7日 星期一

《去掉標簽》

        我是誰?我在社會上從事十分普通的工作,所以自覺卑微。我的生活窮困,所以被視為低下階層。我的知識水平不高,所以欠缺理解文言能力。我不善言辭,所以難於與別人溝通。我生性怯懦,所以易生恐懼。反過來說,我在社會上從事高薪厚職,於是自我價值充滿。我的生活富裕豐足,我應該是擠身於上流階層。我擁有高學歷,於是擁有能理解不同事物的能力。我口齒伶俐,才思敏捷,致令長袖善舞,人事風雲際會。我勇氣可匹天地,事事無畏無懼。上述皆是自我的評價,向內觀察想像,你自己屬於哪一類?與他人接觸,亦首先不期然地會想像,你又是誰?你的職業,你的履歷,你的背景、名聲、舉止、談吐、年齡、姓別,國籍等等,皆成為我對你的印象。

        人與人之間的接觸,以交談為例,向內是按照自我評價及自己過往經驗的心態,向外是依自己對對方的印象,二者油然而生起,過程中展轉不斷,亦必然以主觀的「自我的評價」及「自己過往的經驗」去觀待、接收、批判或抗拒一切由他(談話對象)所發出的資訊,在檢收過程當中,更增添我對於對方印象評價的考量,然而,於「如實理解」當中的內容,那種心態原本就是十分糟糕的事,因為經過內外兩重蓋覆處理之後,能夠真正接收到而被理解的,以數去算,百分不及一。

 「自我的評價」,高低貧富貴賤,雖則引滿能招為事實,「印象」絕大部分是後天隨從於社會加上去的標簽,是此生記憶的結,自己一時難於開解。「自己的經驗」,是一個永遠逃不出的框框,外來資訊一旦成為能夠接受的概念,那些似乎新的觀念,取代了先前的,遽然亦轉成為固有的限制,而我們每一個人,任憑一生的知識如何的淵博,理解如何地深入,經歷怎麼樣的體會,永不能在一生中通曉所有事物的道理,甚至千萬分之一,而愈是深究領會到某些領域的範疇,愈更加強了不能放下該等經驗的執著,走向緊繃的結縛。

 「我對於對方印象」,直依於「自我的評價」及「自己過往的經驗」作為心理天秤,例如自己覺得有什麼不及對方之處,於是心態卑恭,反之則傲慢。這並不是完全指表達在外的言行舉措方面,是意指隱藏在意識深處,但因自我「評價」及「經驗」所作出,自己不能覺察到的,極細微且自然生起的心理作用。真正的歸向,卑恭與傲慢同源二而一。

        實踐方面,在過程中一直不加批判的「覺知」至關重要,我們既不能一時扭轉自我及對別人的「標簽」,唯有動用萬能的「覺知」!一方面觀察著自己對自己的「評價」及「經驗」,同時觀察著自己對對象的印象,整個過程中,大有可能連續重複出現多次對自己的「評價」及「經驗」,和自己對對象的印象,一直不斷簡單地「覺知」著就是。持解有關緣起了義的經典如《金剛經》,是增上潛在理解(緣起)能力之途。日常於六入處及閒靜時,念念緣起,念「緣起」(假有)就是要消去後天強加上去,所有自己和別人的標簽,尤其是你意圖修習禪修的時候,想「如實知」之時,想「正確知道」內容的當下。第三還不是一直提及的觀入出息嗎?為什麼這個方法那麼不容易恆持,因為它實際上太過容易獲得,簡直不費吹灰之力,但平淡乏味,亦不具吸引性,「荊棘叢中下腳易,月明窗前轉身難」,那就是為什麼此刻資訊發達了,修習反而更難的道理,愈艱難的時刻,愈能激發奮鬥心;愈方便的環境下,愈培養散漫的習性。只要細緻更細心地觀察每一個入出息當中的氣,皆有趣向平等無分別智慧的可能性,那是從前老師父曾教導十多種觀呼吸好處之外,經實踐再增添上去的顯著效用。修習觀入出息的性子,是不厭一年到晚天天吃同一樣淨白米粥的人,能一直受而不覺得難忍的,此法門保證能有成就;日久覺得淨白米粥味道太淡,想加一點鹽嗎?那就沒有保證了!你有那樣的能耐?有一個過來人的想法,就是能吃不添加任何調味淨白米粥超過數年的人,他們基本上會認為加上其他調味料更難入口,有少部分或許更進一步,加上其他調味料或不加上去也都沒有所謂!反正都能填肚子。若然你能明白上述一段的意思,是多麼美妙的事。

就只那麼一個看似簡單的法門,可以耗用一生或多生之力,也未必能夠有絲毫改變,因為後來強加上去的「標簽」,它們的引力及扭曲力量,實在巨大得難以抵禦。但如果能夠知道這個問題的癥結所在,知道那道門,找到匙孔及匙,就在這裡下苦功,某天一旦削除一少分對自己和對象相連的「標簽」,必定能夠自知。削除了一少分,自知開動了之後,自然會繼續下去,當會在清除後天添加上的你我「標簽」當下,親證檢拾往日未能開發一切真實的「內容」。世間最奇妙的魔法,不好向外攀緣,是能不斷更新昨天的觀念,從而改變自心,走在那條道路上,那種喜悅,非言語所能表達,永後悔

2022年10月12日 星期三

《因果報應在日常生活中的詮釋》

     一般在文字或口語中寫出或說出來的所謂「因果」行為,因果之先後,因的行為有善惡好壞之分(身、口、意) ,而所受的果,由善惡的前因所造(往昔所作諸業),為潛藏的種子起現行。一是 善有報,惡有 ,二是 善有報,惡有 。前者曾作善惡行者,行為及情境瞬時反映並潛伏於心,成意識根底之物,為生(今生或後世)之氣質與傾向,遂抱慈愛或殘暴之念等,完全為追隨于心理的事實的因果,即屬於所謂同類因果。又經異時類及變異因素,於反動的顯現如後者的 善有報,惡有,正如投生於五六趣、貴賤貧富階級、自身強弱壽夭、遇苦樂順逆境助緣等等,即所謂業之反動顯現,果的本身並無行為上的善及惡作為,只具受者的樂與苦(至於原始佛法所說的無作無受者,則是另外一個話題) ,為附隨賞罰之異類因果。

     雖然佛家特別強調因與果的關係,其實耶教何嘗不是:

  Luke

6:31 [hb5]      

     [kjv]         And as ye would that men should do to you, do ye also to them likewise.

     [bbe]       Do to others as you would have them do to you.

  Matthew

7:12 [hb5]      

     [kjv]         Therefore all things whatsoever ye would that men should do to you, do ye even so to them: for this is the law and the prophets.

     [bbe]       All those things, then, which you would have men do to you, even so do you to them: because this is the law and the prophets.

     從文字上去解釋,始終會覺得不如親自實踐的把觸,至於怎樣透過日常生活去理解?則必須以思惟的觸覺,前後反複不斷地推敲。

     作一個實事的比喻,如果一個賭徒在賽馬日當天,在報攤檔買了一份報紙,隨即打開來讀,他的眼睛和腦中,往報張版面所尋覓的,還會另有其他新聞嗎?更細緻去描述,另一個準備下注於足球搏彩的賭徒,當他打開報張的體育版,就只有全神貫注地留意著各隊的賠彩和勝負的實力;而純粹對足球體育有興趣的人,他們也是留意於各隊的勝負實力,但腦海中並沒有賠彩率的浮現,那兩類的不一樣的關注,令心形成很大的分別。

     思考以上一段文字的內容,是否會聯想到,如果有一個很喜歡在店舖偷竊的人,每逢走進一間店舖,又看上自己喜歡的貨品時,與以上描述睹徒打開新聞紙時的心態,是不是會有異曲同工之設想,其他的事物他們都會視若無睹了!相反,沒有立歪心的人,在店舖中逛一逛,腦中卻完全不會現起偷竊之欲念。

     再以殺為例,喜歡殘忍殺戮的人,不論生命是何種形式的存在:魚、蝦、蟹、馬、牛、羊、雞、犬、豕等,一概見之欲殺為快,有些人是因為嗜生劏的鮮味,另一些卻專以捕殺的過程為己樂!各各同樣都把自己的喜好建立在對方的痛苦之上!知道平等對待生命,並且用悲憫心去憐惜萬物的人,他們對於殘殺血腥的事,無論以果腹或愉己為由,皆不曾想到殺害其他生物,對如此殘害生命的勾當無動於衷,反之內觀平等,慈愛護生。

     以前曾有一位相信是道家的朋友,想領畧一下佛家的靜坐,於是來到我家交流,之後的數個月,他曾向我表示,那段日子忽然遇上很多關於靜坐的資訊,為什麼之前未曾有過呢?這種經驗,正是日常生活中,因與果的最佳詮釋。日常生活百般的大小雜事,看把關注投向哪一處?心是一個可以把外境(包括記憶)放大或縮小萬能神變的儀器,遇不遇到全皆因放大和縮小的關係,唯一可改變那種狀況的辨法,還是自心的明覺!

     從打開一紙報張說起,談到生活上的行為,道家的友人談靜坐,舉一反三,個人在生命中的所有做作,唯經過意識上的篩選去思考、判決及行動,通常一般人的意識,只接納外來所有資訊的一少部份去篩選(比方說是少於百分之一),而篩選過程當中,又只剩下極少的部分(亦少於百分之一,只能這樣作個比例) ,於是,個人的意識,便傾向喜愛歷來受抉擇而定的習慣行為,除了把可意的行為模式放大之外,更縮小所有其他自己所壓惡的資訊。

**勿以為可以收納所有百份百見聞覺知的外來資訊,再以自己的意識去作出抉擇。覺知力較強的內觀者,雖然他們仍和所有人一樣,意識所篩選出來的只低於千萬份之一,但所不同的,是他們知道那個問題的所在,而不自以為必然地去爭逐

     人受自我意識的行為影響熏習,儲存在心識中,自然不自覺地,在任何時間及空間,一旦適當的因緣條件出現,便會生起那種由習性而驅使的作為。那種由意識驅使的行為,是會一向盲目地跟隨著以往曾抉擇的習性,一直如夢幻般陪伴著生命的所有舉動,就如同賭徒打開報張 只能看到馬經而忽略了其他新聞,慣於在店舖內偷竊者手癢難忍而忘卻嚴重後果,嗜吃海鮮和生劏肉類的人執意必要親眼見到血肉淋漓的掙扎才快等等,他們意識中的專注力,全在不斷加強當中的欲望。

     意識的模糊狀態(無明)令人不由自主,內在儲存的習性更無管束地活躍,所有其他非習慣性的影象都被排擠,只有最有影響力的,在遇上條件因素時可以顯現,那就是正如打開報章的人,閱讀的人究竟專注於賭搏還是文章?行於店舖的人,喜歡竊取還是欣賞購買?見殘忍殺戮的,立即想到新鮮可口還是悲憫從來?於是,習性就緊緊擁抱著生命,生命就是習性的顯現,例如見殺而極喜的,可以繼續先前的遊戲,但自然規律就是,殺與被殺的角色很可能互換!願主保佑或阿彌陀佛都沒有優待的份兒!



2022年9月1日 星期四

《什麼是機緣》

 七十詞  唐寅 

人年七十古稀,我年七十為奇。 

前十年幼小,後十年衰老; 

中間止有五十年,

一半又在夜裏過了。 

算來止有二十五年在世,

受盡多少奔波煩惱。 

                                      

          

     簡單來說,機緣就是 動力”(內心的意樂) 福氣 (主要是對於成就某一事物的種子是否適時生起現行,外在是環境的眾多條件)!而機緣本身是根本沒有單獨的存在。

    以我自己為例,自幼稚園直至小學甚至中學的五年,讀書求學習的態度,簡直不知所謂,長輩都說豈有此理!老師則曾評價性懶惰,無心向學 !首先學習向上動力意樂衰頹極至,哪裡可能有機遇?升中成績低劣,只能升讀所謂「學店」的私營中學,還記得曾有老師在課堂上憤而向全班言說:「眼看你們無一能有什麼成就」!我把這一句牢記著多過半個世紀的日子,但當時對於自己的情況,由於之前多年只知玩樂成性的劣習既定,真的一點辦法也沒有。

         直至中學會考不合格無能升學,眼見其他同窗們大都覓得出路,那挫折感當頭棒喝地在心中爆發,引致拼博的 動力 ,猶幸老父肯給予另一次重讀機會的 福氣 遂扭轉整個人生的機緣。

    每個人行動的 動力 都是由動機所引發的,沒有 動機的動力,只能產生沒有方向的活動。 動機 背後又是經驗、思考、信念、毅力、決斷和前輩指引等,概稱之為「福」,俗亦為之是「福氣」或「福分」。當然,有想不勞而獲的動機而引致盤算怎樣以賭為生命伴侶的;有貪圖利誘但不務正業而幹非法勾當的,有慕奢華動機而不擇手段的期望一朝致富,有利用各式關係務求攀上權貴的動機,更多有以邪見動機,自認成聖成仙或占卜堪命,藉招覧信眾與行秘術騙財等等。 動力 如果不以正確的見解(正見世間因果業報,正見出世間苦集滅道)和念頭去推動,終會落於下流!置於現今世情,禮崩樂壞!所有主流資訊,絕大部分趨向利慾薰心一途,世情日下!「緣起」變易,須自知自覺!

    一生來便比較有動力源泉的人,自小稍為被長輩提點,自然地產生無窮的動力;反之,有些人像我,生來最早的十多年,除了終日玩樂無所事事之外,沒有什麼能向上的動力,加上生活的環境,至親長輩不懂得如何去引導,那樣自幼少了一門「福」的人,在人生旅途中,就必須要有一個極大的挫折,來決定他們的未來,這個震撼,從整個過程來看,更成為一個難能可貴機遇的開始,「逆」緣則「順」。

    生下來便比較有正確 動力 感的人,只要生活環境配合, 遇到 機緣 的機會當然比其他人大很多,因為他們老早比較認識清楚那個碰上 機緣 的優勢,這就是所謂的 福氣 福氣 並不一定全是外在加上去的某些因素,而是因為待候 機緣 的種子,即內在的心和外在的一切條件成熟配合,一旦機會出現在眼前時,很快就立刻捕捉到而沒有錯過。相對 動力 較次的人,其實那些機會也是平等地在他們的身旁走過,不過他們的 福氣 不足,所以完全沒有注視到它們的來臨,以致喪失了所有 機緣

     機緣是 動機” (等起、努力、因) 動力加上 福氣”() ,所以能夠充分把握出現在面前的那個機會,完全不就是注定了機緣巧合」那麼簡單一回事!在學佛學禪修方面,以現今世界的眾多逆緣環境下,科學覆於普世人心,太多急速閃過的浮光掠影令人眼眩卻輕易忘記,利欲當前,時代使人喪失了應有的操守,生活艱難,普遍少因欠福,談論靠自力的佛學禪修,何來有理由長存於世?對於尋覓心靈之道,神教或仍可掙扎一時。


2022年7月25日 星期一

《小生命中的大缺陷》

     除了日常生活的柴米油鹽等溝通層面之外,談到邏輯道理的,又有多少人能聽得入耳?這是一期生命中的一大缺陷。

     普通來說,所謂邏輯道理的言說,能使人聽得入耳而起作用的,不及百分之一,另外的百分之九十九,有與心相違而不接受的,有雁過影空般消逝掉,有不明不白也無心尋究的,亦有事不關眼前所知而不勞心者,一概省卻心力。對絕大多數的人來說,講邏輯道理資訊的味道是艱澀,反而顛倒的,腦子會覺得十分有趣而吸引,往往使人興致勃勃,因為腦子從來不想外來邏輯攪亂了一直控制著身心的固有觀念,千方百計令人討厭而逃避。

     接受邏輯道理必須要有心的力量,那不是好像一般娛樂活動的被動性興奮,日常生活的擔子、社會氣候、繁重工作等,經已令人喘不過氣,哪裡還有剩餘的心力去追究一些與自己眼前無關係的東西,或許把一切交託給「神」,令過程稍為舒緩之外,其他根本無暇兼顧。

     另外,固有的經驗(這裡指的包括往昔生命中遺留下來,潛藏在深層意識的所有經驗) ,加上今生被主流強加教導的特殊觀念,這一個內心固有的立場,不由自主地排斥了所有外來的、與原來稍有一少點差異的資訊,堅執過於磐石的觀念,只篩選揀擇與本有相同或近似的外來消息,把概念融入固有的立場,長養自我舒適更不再受騷擾的心態,一直擦亮並加強著無明的力量,有如一把天秤,不斷消磨並削弱覺知的能力。

     從上述的角度去理解,向他人談及邏輯道理言說的時候,如果設想不要白花力氣的,必須要「待緣」,「待緣」是地利及人和二者,「地利」是伺察周遭的環境是否適合,「人和」是考量聽者是否已在準備或極其渴求的狀態,但有一樣難以估算,是講者對道理的演繹,其主要部分,是否能真正敲擊聆聽者的心(意識) ,使其發生同等或相差不太大的共鳴性,那又關係到講者與及聽者對道理了解的層次互動。

     現在只淺談一項,怎樣去增進接受道理的方法。對自己的心作出不妥協,必須要對自己的內心作革命,向腦子說不順從經驗的束縛,開始修習時,是專門在日常生活中,找一些別人對自己說出不忠聽言語(或看到的文字) 的機會,不要用過往的經驗(尤其是關於自身的利益方面)去判斷對錯,但要細意知道,這一步很難嗎?是「找一些機會」,不是所有,「一些」是可以循序漸進的。細思為什麼對那些違逆己意的資訊如此反感,究竟固有的觀念與新來的概念的衝突出於何處?為什麼?除了以正見(世間是因果,出世間是苦集滅道)比較它們的倫理價值之外,心理主要的執著是什麼?可以放下內心一些執見而接受某一部分新來的概念嗎?要用不批判自己的正見,去考量自己不願放下的執著心(所執的觀念)及新概念兩者,不能放下的就不要強追實行,一如既往的執取下去好了,只要你自己覺知道那是因為「不能放下」,就是那樣,你以前可能未有發現過那些「不能放下」的,那個過程就算是圓滿地進行了。同樣,如果能夠覺知道自己「放下」了某一部分,那個過程也是圓滿地進行了。主動的關鍵在於「覺知」,而不是「放下」,這一點很重要,如果把重點看在「放下」,那是倒果為因,反轉了修習的程序,所有成就都會建立於流沙之上。通過不斷的實踐修習和反覆思考,久而久之,會逐漸打開眾多來回上述兩者的一扇門,那扇門不會教你不去分別,但內心好像卸下了經久背負的一點點重擔,那時自然知道,你不曾在文字中讀過的知識,但從文字中轉換得到,嵌在內心的深處,再不能用文言表達出來。這本來就是全然覺知的一個極之微細的部分而己。

        沈昏闇昧,蕩然無依;

隨順流水,溢滿愚痴。

覺知是果,心光為因;

覺知為因,放下是果。

    若然倒果為因,「放下」先於「覺知」,那麼一旦認識錯誤的完全放下,連覺知都放下了,為什麼這一生還可以不枉過?「覺知」必須是所有法門之先導,如果運用得宜,過程中不批判地捨去稱許和責備兩極,正思緣起,「放下」將是自然而然,毋須理會的最終結果。

2022年5月18日 星期三

《全方位的學習態度》

      全方位的學習態度,橫向是平面,向日常生活接觸到的所有人事物,無論正面、負面或極為普通的,都成為學習對象;縱向是垂直深入,放下自我的位置,接納無論年齡比自己長或幼、前輩或後輩、世間知識的多與寡、地位的高尚或低微、富貴貧賤、各種宗教(包含所謂的邪教) 人士等等,再深細乃至於其他生物例如禽畜與昆蟲,甚至於非生物的範圍,一概成為學習對象,說來容易,起行腳踏千斤寸步難移,沒有一點入手處,為什麼?

     首先我們要確切了解到自己的生活心態,時刻在分別比較當中進行,而整個現代社會的生活模式,莫不在於比較所有人事物二元對立的優劣勝敗美醜等等,而這個方式的活動行為,在我們的腦海中,經已根深蒂固,亦習以為常。反而,一時對於某人某事,不作出任何比較,就算身邊的人不覺得你奇怪,自己也不覺得好過(其實首先是自己不習慣),所以,對頑固的習性來說,想達至全方位的學習態度,首先要破除的就是「放下自己」。這個所謂的 自己 ,並不是要修行到見道的大地平沉階段,而是要不斷的自己提醒自己,一切眼前所擁的東西,無論物質、名譽、權力、地位等等,全都是由眾多條件聚合而暫有,暫時存在就是虛幻的處於常變易、隨時有可能壞滅的狀態,不能做到嗎?啊!不很難的,如果你知道有秦始皇那麼的一個歷史人物,那麼比較易理解整件事的道理,「千里修書只為牆,讓他三尺又何妨?長城萬里今猶在,不見當年秦始皇。」以上最末二句最是真心銘語,其他的歷史人物們,無論是流芳或遺臭,那怕如何富貴權盛,通通皆因為條件消散而灰飛煙滅了!天天想它十數)(數十)次,甚至常常省察思惟箇中道理,毋須等到退出現有工作崗位,或待到三長兩短的那一刻,不久便會清清楚楚地暸解到,自己被附加上去的所有人生標簽(是何等樣的被主流思想所愚弄),一旦不去執行那種被附加上去、連繫著的分別概念,日子久了,自己提醒自己的薰陶下,心中有機會可以比較放下 我是「我」的個體,而為卸下不少不實有「我」及「我所」的觀念,若然不常去自省觀照,保證你歷劫千百世也不能解決這一個問題!

     一旦這個「放下自己」的問題,被敲擊的內心發出了共鳴,那就衝擊著我們從小被教導的分別比較邏輯,即關聯到思考的途徑,擺脫了被腦長期扭曲控制的這一部分,於是,那道360度全方位的門匙,便掌握在自己的手()中,只要你經常喚醒它的密碼:當前的你、我、他,都因條件聚合而假有地存在,變易無常,願放下自己,願放下自己堅執著實有生滅的觀念。全方位學習心態之門,永遠都會為你開著。

     當講授時,願我常充實,而令聽者欣然趣入正法。在閱讀和聆聽時,無論是哪類讀物或何等人,每一次我都是一張白紙,接受對方寫入他們的見解,讓我感恩學習……無論是哪類…..每一次我都是一張白紙,接受對方寫入他們的見解,讓我感恩學習……每一次我都是一張白紙,接受對方寫入他們的見解,讓我感恩學習……Sadhu! Sadhu! Sadhu!

2022年4月21日 星期四

《現代社會情緒病的因由》

 


    有一位個性屬於心理容易緊張的好友,榮陞在職公司的主管,她平日在公司工作極其盡力及負責,管理的工作執行力相當強,升職加薪應該是宗意料中的喜事,但她自升任管理人之後,可能因為不習慣承受獨當一面工作的壓力,令她疲累且日漸消瘦,夜晚亦少有好睡的日子。亦難怪,以往我所遇過的朋友們,情緒方面出現問題的,絕大多數是工作盡忠職守但同時又有容易緊張的性格。

    在遠古時代,我們都是穴居人,經千萬年輾轉再進化成小族群,我們生理和心理的進化,是緩慢的演進,以十萬年計的進一小步,現代文明社會,急促變化,我們的整個生理和心理系統,根本從來跟不上如斯急速的社會發展,又不能適應如繁星的人群流變方式,以致身心俱疲!

    現代社會,我們一出生便被教導事事分別,從小就活在 相對比較的世界裡,好醜、乖劣、善惡、高下、成敗、得失、福禍、忠奸、貴賤、貧富,比較事物是我們生活在現今社會不能缺少的技倆,久而久之,因為與效益相聯,終學得依俗隨流,不按理出牌,望在實際遊戲中突圍勝出!當我們明白其中運作的相互關係,很自然和慣性地,常常在人前表露出美好的一面,而隱藏自己的短處,於是,在矛盾衝突的人際關係中,到處充斥著分別的眼光,令所有人表面作出的一切事,和心底裡思想的距愈來愈有差別,情緒被外在的利益所逆動,內心卻不斷懷疑?同時,這個凡事比較的現代社會遊戲規則,當然亦令我們每一個人都被其他人慣性地比較,所以,我們都會不同程度地介意別人對自己的印象,於是乎,我們在其中尋找並且分辨誰人比較重要,誰比較次要,誰根本沒有價值!用不同程度和方式的標準去表現自己,例如在自己工作的地點及上司面前,通常表現出工作的幹勁和人際關係的手段;在男女雙方關係中,令對方知道殷切的關心和愛意,人際關係在現代社會中一直不斷以比較去進行博奕。生活在但凡眼前出現的入事物就加以比較,更隱隠地帶出另一個令人情緒波動的問題, 比較衍生出令我們對周圍和自己有關的事物傾向追求完美,例如成敗得失福禍貴殘之間,乃至自己及家人的身體健康等,所有諸如此類的事情,在我們的頭腦中不斷生起預設的 比較 :哪一個是期盼中較好的結果?而一旦發生與自己的預期願望不相稱的 意外,我們的情緒即被牽動。順便要提一提的,是狂喜的情緒和極悲的情緒是一體的兩面,泉源無異,終極而言,一樣有壞影響。

     國家民族是一個無形的圈套,黏附上去的還有地域、傳統和語言,再旁出教育、宗教及各種類的團體等等,在在把緊箍的標簽一個個套上額頭,衍生出 相對的種種問題,誠然,以上各類無形的枷鎖,它們原本的目的,正是要圈中人對外人劃清 的觀念而施設,可能因為圈子愈大,其力量和利益也就愈多,影響力也愈強,就是這樣,我們內心的自由構想,也被這些俱生以來就如此,或自願配上各式各樣光怪陸離的面具,困迫在只有依隨著該等傳統形式、自利所及、強權敕令、俗世主流或教條規則下去思考和反應,如果思考的方向逾越了規定的範圍,反應又不乎合規條的原則,即引起內心與行為上的矛盾,進而影響整個情緒衝突,是可以預料得到。

    情緒有問題的人通常不想及不會向別人表達,尤其是對方三番四次反映說出 不要那麼緊張 為何你那麼緊張 那些低能量的詞彙。事實上,情緒發生問題的人也很渴望能知道通往凡事放鬆不緊張的竅門,你向他們指出那句言語是完全沒有正面功效的,反而傷害了他們。實際上他們是想知道怎樣才能找到通往那條道路的方法,而不是那個言語!詞句上的「放鬆」兩個字,並不代表那條解除緊張情緒的道路,沒有同理心的關懷,有時可能適得其反。

**屬於遺傳性的情緒病最難醫治,過往所知所聞,超過六十年來未見有一例能痊癒者。

2022年2月26日 星期六

《久別再逢》

     當偶然遇到好久沒見面的親朋戚友,以我自己親身的體驗及旁觀別人的實例,很多時候,因為好久不曾相談,沒有什麼作打招呼後的話頭,於是,許多人就從眼前的某位人的外表容貌去打量,不是說對於消瘦了便是發了福,隨後第二件事便問候他身邊的人(許久以前見過) ,跟著又似乎十分關心地詢問其近況……。以下是我曾經遭遇的一些真實情節。

    中學時期有兩三位很要好的同窗,後來畢業各散西東,某天在港島灣仔的街上遇上,經已沒碰面二十多年了,先互相認出名字,我隨即問:老兄結了婚沒有? 對方笑答: 我已離婚!我不知怎樣說下去,真尷尬!

     某天在銅鑼灣碰見久未見面的一位舊家長,打招呼後即說: 你的兒子(十多年前是我的一位小學學生) 近況如何?那位舊家長歇了一歇,說道:我的孩子因為交通意外,已經死了! 使我又一次即時無言以對,十分尷尬極了!

     很久沒有和舊同事A老師見面了,因為他數年前轉了校,某天在街上碰上,習慣上問他的工作近況,A老師回應說: 已經沒有執教鞭了!因為身體的狀況不好!說後好像很不舒服,又再一次,不知道應該再說什麼?尷尬極了!

     另外,旁觀一些久未會面親友的開場白,有說 你的頭上長了那麼多白髮,令我差點認不出你的臉孔?說來還帶著好像幽默的笑語。有的說 哦!為何你消瘦了那麼多?並且向對方全身上下打量;還有更進一步的探究對方的身形說 你是不是得了什麼的病而令你消瘦?倘若角色互換,不知道對別人戲言笑語的一位,有何想法?

     生命是一個老、病及死的過程,誰不會經歷這些無常的階段?不曾了解變易無常的人,常以為自己眼前或記憶當中的就是永遠,睜眼一切皆從腦海的記憶去比劃,然後逐小去更新個別的殘餘過去。知道遷流的不永恆,明白一切現象都在變幻當中進行,眼前的就是這般,沒有什麼特別,因為,早知如此!稍為了解無常變易的人,和曾經真正經歷娑婆苦海的人,應該不會在外表及內心,處處找尋打量別人的什麼什麼,因為世間緣起!

2022年1月1日 星期六

《從Viu TV的「全民造星IV」說起》

     繼八月中在youtube結束「禪修拾絮」最後一講之後,一直思考將來用什麼方式去講述北傳《能斷金剛般若波羅蜜多經》(簡稱《金剛經》) ,最終決定將聖一法師、聖嚴法師、羅公時憲教授及南懷謹老師四家的解釋重點撮錄成為講稿,名為《金剛四家聚》。明白上述四位大德的解釋,對於《金剛經》的內容,大概也會有一點正確的認識,從而能把那些概念,放於日常生活的修習中,那是至為重要的實踐法。

     《金剛經》全經分為三十二章,當我撮編至第九章的時候,身體開始不適,之後四個多月的日子裡,雖然也曾屢次嘗試走近電腦前繼續工作,但身體的狀況令我無能為力。

     在那一段日子裡,一方面積極抗病,另方面空餘出來的時間,剛好太太每晚放工回家約九時半,於是必在週日觀看Viu TV的「全民造星IV」。

     在節目中發現一位參賽者是我認識的鄰家小女孩,令我觀看時特別感到興趣。現在她已升上大專學院,過往的印象中,她是一位十分有禮貌的學生(多年前她就讀小學高年級時已經認識她),而我所知道的,在與她的父母交談中,隱約顯示出對從事娛樂界的人心生傾羨。

     以電視節目的質素來說,Viu TV「全民造星IV」的確不俗,幕後策劃的人,施設不同款式的淘汰制,將競爭者視作親愛並肩的人,「敵」「我」概念的心理混雜不分,把淘汰了顯然是競爭者的別人一刻,當作情感和淚水的宣洩,傷感與遺憾;把保留自己不被淘汰,渲染為悲喜交雜,替出局者可惜的情操,與箇中真實的內容背道而馳,但偏偏如此的安排,不單令初出茅廬的參賽者及一眾導師們「真情出演」,而且令電視螢幕前的萬千觀眾,亦為之惋歎和興奮,彷彿眼前某一位心儀的小女孩,就是自己推薦去參賽的人。競爭者在有些回合中,明知自己不會被淘汰,卻竟然要負起保衞那個設定制度的可能被淘汰者,真實的道理是,淘汰了多一個競爭者便少一個對手,最好的結果就是別人(暫時是自己組中的某一位成員)被淘汰,如果待會她(們)從錯誤中學習而大躣進,下次遇上,亦極有可能反過來,成為挑戰曾經一度保衞她們不被淘汰的人。這個淘汰的制度,認真「敵」「友」難分,給予所有參賽者互相視大家為「友」其實是是「敵」(競爭者)的複雜性!那麼才可以刺激參與者(包括導師與評判們)及觀眾的感受,而達到催人熱淚的矛盾心理效應。背後策劃所設置淘汰制,混合欲界人間你我相互心理隱晦的複雜性,在本來簡單清楚知道「敵」「我」二元對立界限的畫面,披上一層簾幕遮掩,推動電視螢幕內外的人,使他們陷入未能分清的迷蒙中,亟待欣賞當下,刺激起自心的慨嘆和雀躍,簡單的「敵」「我」關係是缺少神秘性的,就是那種參與者和觀眾們混亂的心情,遂成為熱哄哄的趣味性!

    在進入1225日決賽之前的25強淘汰賽,每五人分五組,表演得分最低的兩組,分別既有預先由導師們已商量好要淘汰的兩及三人(分數最低那一組有三人無緣進入決賽),是次的五組表演賽分別由五位男團的成員擔當為導師,第一組的表演取得五位評判合共超過300分的好成績,於是帶給餘下四組頗大的壓力,四組表演完畢,最低分的一組得230(忘了個位數) ,最後一組的表演,作為導師的男團成員自出主意為女孩子們演出帶有濃厚佛家氣息的歌舞劇,一出場便是佛教寺院磬聲襯托著組員低聲誦出的「南無觀世音…. 」,即時我便知道這一組可能會排列榜尾。男團成員導師的理想不可不謂獨特高調,但他年紀尚且不大,心有不如力也不足,被指導的表演女孩子們年齡更輕,無論從任何角度去衡量,那裡有能力表達出佛家氛圍的感染力!況且女團評判的眼光與重視的著點,皆不在於人生理想及高調(在於娛樂界的選拔),正式的「曲高和寡」,表演注定失敗!可說這一組的被淘汰者三人,全歸咎於男團成員導師的責任!我認識的同座鄰家小女孩,亦在此組被淘汰之列。

    1225日決賽當晚,我老早就守在電視機前,節目上演過半,有一位決賽表演者竟然唱出宣揚上帝的歌曲,還在事後司儀訪問中大談信仰…... 雖然她表示歌曲及詞是自編,但可以猜測,十九是教團的「兄弟姊妹們」戮力同心,為宣揚基督教義而設計的神曲。不可謂不把握每一個能大事傳揚上帝的好機會,決賽當晚,觀眾必定比起初60強淘汰賽倍多,但….. 但就此連真正能夠進入女團的最終目的也付諸流水了!這是我的估計,出賣了決賽者去換取宣揚基督價值的機會!判斷能否進入女團的Viu TV負責人,他們會否考量,將來成立的是一個給大眾娛樂的、給廣告商宣傳的、給團迷瘋狂擁戴….及最能為幕前後賺得財源滾滾的所謂「女團」,而非基督教的團契!各類的宗教人士,許多都很執於弘揚自己宗教的教義,但多數基督教人士總不肯變通一下,或許等到能夠真正進入女團之後,才逐步慢慢步傳揚福音,在女團各成員中滲透基督教義,效果還應該更理想?不過,能否進入也是問題!可能亦早料不敢樂觀,才執於不如當晚行動!

人生扮演任何角色,在人前用文字、言語或行為,希望達至某個目的,必須「契理契機」(或寫成「契機契理」) ,什麼是契?是「適合」的意思。機是「機會」或者「機緣」,屬於「情況」方面;理是「道理」,「契理」就是合理。簡單來說,「契機契理」或「契理契機」,就是說「表達」什麼事,要合理和合時。不合理的文字、言語和行為是胡閙。任何契理的文字、言語或行為,不在契機當下表達,可能一點用處也沒有,亦有可能事半(甚至很小,甚至於無效) 功倍,更甚至產生誤會而出現相反的效果。不合時宜的行為可大可小,輕的沒有人會理會,重的對人或對己產生傷害。少部分故意作出不合情理的事情不在此列,相反地還可以理解為「契機契理」。

舉出兩個實例,一是農曆新年的習俗,見面多吉慶語,昔日某次過農曆新年,當時在新界農村一大群長幼親戚,正在村內喜慶的氣氛中,身為後輩的女婿剛剛從市區回村,一見面便逢人恭喜,尤其是岳父大人,當面講「恭祝身體健康」!忘記了當年老人家身患末期癌病,時日無多矣!於是乎,老人家立即的反應是:「我現在不很健康嗎?!說什麼健康健康!」登時眾人鴉雀無聲,場面極之尷尬。說實例最能令讀者印象深刻,我在「禪修拾絮」將近結文的第48頁,寫出了一首「緣生依假,理非實存,聆者真意,道說謊言;諸佛賢先,開啟大騙,連番虛構,遺害萬年。」最後六句,一般去理解,多為謗佛!此可謂「不」契理之舉。換轉知我言者,「由假説我法」,佛陀從無可說而説,從假而說,既是假法,那麼我們就不可執為實有的佛法,把文言教化轉換為自己能實踐的非言語資糧後,放下放下!常常把文言掛在咀邊不能放下,常常只執著於文言而少付諸實踐的,佛法便成為真正欺騙你的技倆了。聽畢「禪修拾絮」最後一講的朋友們,是否有深思過那一首偈呢?往後你們要更加留意覺察了。

佛家說的「契機契理」四字容易,辦起上來十分困難,要「契理」的,但我們一生以有限學無限,說起道理來(寫出來的文字暫且不計),就算口齒伶俐,總不有圓滿的地方。你會覺得「契機」比較容易嗎?事實上說理 一門首先是須要「契理」的,但「契機」更難!因為說者沒有可以知道聽者在聆聽當下的心態,於是一概以自己以往吸取資訊或實踐的經驗,加上向來對於聆聽者的印象作為表達的特有方式。而聆聽者一向的心態,會先以自我所能知的認可,去判斷講者言論的可靠性,之後十之八九,是只接納自心認同或至少不被否定的言語概念。那麼九除八拆,可想在人前表達「契機契理」的言語,除了家常及敷衍慣用語之外,是如何的困難。不過,有一道門能使「契機」變得很協調,就是有一些人會主動尋求「契理」的文言資訊(不是似乎「契理」但實際邪知邪見的「不契理」),於是他們會十分容易接受到關於那一方面的概念,自己刻意找尋並閱讀到的文字,例如現在讀著的這一篇,如果有興趣繼續閱讀下去的,比較屬於主動尋求 一類,接受的程度也隨之提高。就如此這般的問題來說,我一向不喜歡介紹或贈他人以自己喜歡的書籍(把奧修和克里希那穆提所述的書分贈朋友,乃屬例外,一半程度也是有需求者),因為比起他人主動去尋求某一類讀物的效果,完全兩回事。學習禪修的人,如果希望增上智慧,必須把自己的生活方式,變成六觸時刻能觀察四方,並且能把「契理契機」的資訊轉換為增上自心智慧的資糧。

    以上的文字所帶出的,是借觀賞Viu TV「全民造星IV」,去道出必須從平常生活的每事中學習禪修,如果我們時刻都覺察觀照思惟,許多日常生活中的平凡事,都有可能變成「契機契理」的寶庫。

**愈是多人聚會,愈是「不契機」高談闊論的場合,因為人的思想很複雜,你說的每一句話,都有可能開罪在場的某一兩位而不被覺察得到。(這兩句是11日上載了文章之後,12日加上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