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3月9日 星期四

《聖者的特質》

     古今多少於人間被稱為 聖者的,大概要界定何謂聖人,則反映在他們共有的特質。

     首要是慈悲,西方可能稱之為「」,慈悲對待天下萬物,以無條件的愛包容不一定服從歸向,關懷憐憫所有正受著身心苦難的眾生(beings) 。此等慈悲和愛必定是不含回報的給予,捨心無量盡,甚至有犧牲自我來維護眾生的精神情操。有交易性質,有主僕關係,有信才施的相待,有施予和接受的分別,欠缺大愛的慈悲,只能稱得上狹義的善行,絕對並非聖者的心態。

     第二是不唯我獨尊,聖人的出現,只有無知的世人認為他們屬於什麼什麼,而往後託他們的名創造出崇尚自我的所謂宗教。實際上,古今所有在此星球曾出現過的聖者,歸根到底,完全不屬於任何不同宗教藩籬的領域,因為他們完全知道根本沒有一個如世俗凡人所設想的自我界限,他們反映在人間的,只為解除眾生的苦難而道出真理的事實,而自我隔閡所構成的所謂宗教,當經歷擴張壯大之後,往往相反地,被當得權益者操控,恰恰增加了人間的困惑問題,弊端總蓋過了它所能給予眾生利益。另外,在聖者的修道中,他們領畧到,成道雖一,其路多途,所以,聖人必不排斥別人所修道的方法,這是一個標準,即說,如果有稱「唯我獨尊」的,頂多只能納入某一方向的 老師 導師 名下,而不入於

     聖者一行二路,即清楚瞭解 的內容(並不是單指字面上的意義),他們明白世間 的轉化,善中有惡,惡中含善,所以,聖人並不會只喜歡善而厭離惡,他們看待善惡事物的態度無所分別,他們對待行善或行惡的人無所傾動,聖人對善惡一視同仁。善惡在一念中的轉變,在聖者一行二路的漫長歷練及修證當中,經已充分並且圓滿地親自體證過兩方面的互換。以這個標準來衡量,如只能知善而不懂惡的,連好 老師 也不能擔當,只說法講道者而不著重真正實踐,或根本言與行不相乎者,素來以此類人最多。

     聖者皆是天真爛漫的人,天真而不幼稚,幽默而不低俗,內涵而不浮誇。他們的天真、幽默和內涵,是可以不經由任何語言途徑去感染周圍的每一個人,他們經由精神的強烈振波,使覺知到而能接受的人感受到那股歷久不衰的氣質,從而修正對待生命的態度,幫助重新認識自以為認識的自己,乃至對待事物的觀念,非透過語言指向的感染,其震撼力、恆久及深邃,遠遠超過一般文字和語言的薰習(通過文字或語言的了解不是直接的,因為隔了一重文字或語言的障礙)。所以,親近聖者,只要接受和信任,未必一定要滔滔不絕的交談或聆聽他們的教誨,相反,只能透過言語去影響他人的,亦僅可稱為 老師 導師 幽默與低俗,內涵及浮誇,是比較易看得出,但怎樣去判別「天真」和「幼稚」呢?這個竅門,大抵是只有自己也是「天真」而不「幼稚」的人,心裡才清楚知道,如果必定要用文字來形容,「天真」是體證生命中所有的事物,皆是依附著諸多條件而生起,於是乎,對於生命的態度,既不是抱著一種教條嚴肅的取向,亦不是任意的放蕩,是隨著逐水的方向,用溫馨微笑的柔和,輕聲細訴地說著水的源流,只能用這樣的譬喻了。這裡說明,「天真」只是一種聖者所擁有的「特質」,它並不是一種「證量」(量度證悟的標準),反過來說,一個只擁有「天真」性格的人,並不是聖者。

     順帶一提,莫說聖人,就算能稱得上為人 老師 師父 的,最佳驗證其真假的方法,是在不被他知道的情況下,去觀察他單獨一人相處時的生活態度、操守,及行為的細節,如果此人獨處時與當眾的態度無異,那麼,他的言與行就一致,可堪信任。

          在這個是非黑白不分、強權當道、人心不古、邪說迷惑充斥的末法年代,因為教育、主流資訊、工作及生活方式等皆被極度操控,尋求正道經已是一件相當困難的事,聖者面貌似乎距離我們愈來愈遠,甚至於模糊不清,幸好他們所遺下,指出實踐方向的言教,仍能啟發有心的人重拾古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