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2月9日 星期五

《實踐之難》

        𥚃所談論的對象,主要以修佛法道理的居家人為目標,其他信奉有神論者如基督、回教甚至於道,傾向牢牢依照經典文字作為生活的軌範多於一切,基本上欠缺主動思惟的部分,甚至乎不容許與故有經典所表達出來的意義有多少偏差(甚至於依人解說),並非在下列所指的內容範圍內。

        世間福德太多或太少的人,對於實踐修法皆有極大的障礙。前者在一生中享盡榮華富貴及兒孫滿堂之福祿,正因如此,心理上或許某時十分嚮往對法之實踐,回歸眼前現實,當下一切我及我所的欲樂,如何能夠放下引誘生起出離心?實在身不由己。後者終日必須為生計奔波勞碌,工作佔去了差不多所有活動時間及內心空間,那那裡有閒情去修法。身體狀況不理想、或者嚴重疾病纒身的,任凴怎樣努力或者羨慕渴望,也提不起勁去作任何實踐事(對於未曾試過親身經歷重病的人來說,他們可能執意認為病重對實踐也無妨,可以設想意識低迷或紊亂的時候如何),也是身不由己!上述三類人,世間福德過多或過少,對於實踐法,都欠缺向順解脫分的良好條件,即使久久渴慕,問題也不容易解決,此乃先世累積因緣,今生唯有量力培養出世福德資糧。

        另外有一類並非大富大貴的人,經濟情況一向無礙,工作順利,健康良好,結婚產子,一生享盡家庭和睦之樂,此等人平日很難想像「苦」的概念(或有意迴避),對於深究探索無常的實踐淡若無味,難以下咽,甜夢驚醒,莫如沉醉。社會上層的所謂高級知識份子,在他們以往學習的過程,曾經在本科披荊斬棘、所向披靡地成功克服困難,凡事充滿信心,以過往經驗的專業思考模式去評估及掌握,他們執著於自己的專門認識,認為1+1=2的公式必然是絕對權威道理,並複製用於佛法實踐的過程中,以為理所當然的㨗徑?通往出世間法之門的世間修法,如果用切頭切尾的世間理論套入去實行,它的成果,將只有名為「出世」的世間法而己。若然堅持執著世間成就的模式,在實踐修法過程中,必然落於日行千里仍在本處的地步。以上兩類人,皆因世間福德比較圓滿,令探頭出來一嘗實踐的機會也厭棄或自以為是。

          反過來說,能夠在逆緣(實踐法的逆缘)境況下,艱苦奮發向上,其效果必然更加顯著,「如少水魚」的心態,正如知道自己生存到最後一天和呼吸到最後一口氣,必定會特別珍惜,每次實踐都以那個心態去策勵,可累積得到不是以倍數能夠算的世間出世資糧。在許多的情況下,逆境修實踐法,如果懂得調整心態,效果還比較順緣好,一般來說,也必須要在順逆參半的情況下,才能彰顯出那種對比而達至更深度的擴展。有些人在順緣較多的環境下好修,另一些則樂於在逆境中奮鬥,因人而異。 

               有類只一味樂觀的人,好像什麼事情來到也可以用正面的心態便能夠解決,看來對每事都信心十足,從來缺少負面的想法,或許有意排除了所有不正面的概念,這一類被稱為世間樂觀者的,修實踐法並不容易觀察到二邊曲直。反之極度悲觀負面的人也是如此。粗心大意的人,固然什麼也不能成就;極度細微心重,很多時候偏向挑剔懷疑的人,在實戰中亦寸步難移。

               有否想過,莫說實踐之道,開啟實踐之門經已是困難重重,左右為艱,二邊不得,正如生存一樣,順緣甚少,逆緣繁多,歸根到底,外緣為次,內因()為主!內因又以什麼為主?一者殷切渴求,二者覺知(全方位觀察的能力)正念(一直接觸目標) ,三者綿延不斷的耐性與恒毅力。渴求是動機力量,立足於殷切,尋求的心推動深入探究人生的意義,那樣的心態,對一般人來說,很可能是匪夷所思的事(吃玩樂工作睡眠正好,何必多一必須事),在於實踐追求者的角度,內心殷切渴求的力量,是一股勢不可擋即湧上心來的熱流。覺知和正念是繼渴求之後,二而一的同體弟兄,實踐的過程中,每一個當下都走不出覺知和正念!一旦真正向內觀照,禾稈可成黃金!於苦受中觀察到樂,從樂受中覺察到苦,在不可意中可以看到可意,在可意中可以隨觀厭逆,苦樂通捨。覺知苦樂捨三者之間互相的條件關係,在那個可變換的因緣下,任憑外緣怎樣風高浪急,內觀苦樂捨皆能有助於排除所有障礙,趣往實踐之門。綿延不斷的耐性與恒毅力,是內因當中最不容易觸摸及維持的心態,路遙知馬,何況一生中所有有意識的時刻,在實踐法中,就算以六入處修,許多時候都會碰到與固有心理或當時在世間利益情況(或人士)相衝突的事,縱橫變化,需要極度思考,談則容易,實踐起來,那種常常覺得要協調的付出,在在令人偏向放棄。實踐靜心需要更大的耐性與恒毅力,那一種自我深入了解的藝術,與自己一貫的生活習慣和步調,可能格格不相融入,由於不斷實踐靜心的過程中,必然引發更加傾向出離的心態,個人的環境不就的話,途中很容易令人放棄。

        相比起實踐,經常出席團體聚集的儀式,在任何一個宗教信眾來說都從容得多,在「神聖」的場所,每一個人都似乎是聖者,被動性的接受,因為腦子知道那只是心靈「一時之渴求」,所以内在固有觀念的力量不會太過抗拒,衝突自然亦一時變得好像完全消退,感受多良好,等到走出那個場所,一切怎樣?究竟內心有沒有真正因為那種儀式的舒暢而改變?實際上,從一般人的角度去想,不理自心能因此改變與否,參加那樣的場合,每趟一時之快,感受真的比起自己起行去實踐,感覺舒適得多。

宗教這一回事,神教幾乎依於教條,教條相似於本教之戒律,亟須信奉者沒有懷疑地去緊隨,還有就是给予信眾群聚活動的形式。對於大部分人的心來說,須要觸碰到教條或形式等才覺得是進入了所謂「信仰」及「宗教」的行列,作如是想法的人,絕大部分心中都抱著在教條及形式之下,洗滌他們之前和之後的凡俗心靈,設如是想的信眾,包括佛教的幾乎所有宗教都無異。實踐的佛法,是試圖去改變自心的一門教育多於信仰或宗教,因缘廟堂皆在心,正道是載具,法無定法,只要能改變自心,正見正念,如理作意,你自己可以隨便去定義它的實踐内容!倘若認定自己少少的錯觀念也沒有,或根本不知道有那一回事,即不能更新昨天自己的執著,欠缺改變自心的能力,那就人生過百歲也不如一天的知道。能夠令自己不斷更新觀念的方法,亦不可執为實有,在路程中一邊拾起一邊放下,日積月累,如果覺察拾到的比放下的多,那麼最好回到起點,重新再來。放下的比拾起的少,最後兩手空空,把自己的身心也抛掉!

眼前的一切,皆並非真正屬於你自己的,想過去了的人事物,你曾經怎樣擁有過?現在擁有嗎?一點都沒有,有的只是你以為自己曾經擁有過,或記憶中的印象而己,並非真實的,數十乃至百年就是一瞬間便過去,掠影浮光,任憑喜樂憂悲苦,你完全沒有主觀認為就是怎樣的能力,也絕對留不住它們。如果稍有智慧,藉著借來一用的所有千般事物,可以令你在稱譏毀譽和利衰苦樂,成敗對錯的過程磨練中,古道拾級登上,看得更廣更遠;反之幾許花落,百年猶如一夢,歲月催促,無常二字只會使人更加唏噓不已,人生的意義究竟何在?

 

晨曦旭日

暮合餘光

循環不息

朝來夕往

 

不知不覺,歲月從隙缝中偷偷溜走。

無常無主,過客掠影瞬間匆匆逝去。

2024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