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月1日 星期一

《把握執著的煩惱》

「執著」是什麼?

    執著」是什麼?是我們心中預設了對事情發展和結果的標準,即對一切事加上自己的主觀期望的意見。然而生命中許多許多的事,在將發生而未曾發生的當下,或正在經歷之中,假使我們一旦預設了「應該」極有可能的結果,到頭來是否如願,或比主觀的願望更好,皆提升了自己內心執著情緒的潛在力量。另外,所有執著」都是和「自我」有直接關連的見解,例如說我所修的法門最勝;我所屬的宗派和祖師至尚;我信奉的神是唯一至高無上的神等等,皆是與「我」及「我所」有關的我見,將我見不斷膨脹擴大,就是增長「我的執著見解」的最大勢力。 

兩類「執著」

第一類的「執著」是當事情發展的方向及過程,尤其是它們的結果,達不到符合自己預想那個標準的時侯,便與內心出現矛盾和衝突,繼而生起瞋恨、討厭或埋怨,例如我的兒女很勤力用功,在學校考試應該取得好成績,結果不如理想。我在公司工作勝任,應該獲得上司讚許,實際上卻常遭上司責備,久久未能升職。平日生活有規律的身體,應該可以長壽,但未到中年經已百病纏身,令人一籌莫展。男女相處一很長的日子感情要好,婚後應該可以白頭到老,誰知不到三年便離異。第二類是事情結果達到了自己預設的目標,或許超越那個「應該」的理想程度,雖然這一類事情的結果,一般會令人非常滿意,而且並不會導致負面情緒,但它們反而能給予潛藏執著」更大的滋養,例如下一次同樣性質事情的結果不能如願,因而感到不愜意,就是今次加強了內心執著」所造成的因。第一類負面性的執著即時見效而且猛利,會令人生起各種不安的情緒;第二類的執著卻是隱伏性高及內竄力速的心理作用,它的效果不會即時生起,所以通常都十分樂於接受,或漠然置之的不去追究,但日後它將扭曲並待機而動,與負面性的執著一同爆發,這個難以尋根的情緒作用,在化解時可能更不易處理。 

執著」只有透過內觀的智慧去知道

    執著」可以是好的事情,因為它有一種堅持性;可以是不好的,原因亦是它包含堅持性。此話何解?用反面說法,在簡單的思考之下,一個人如果每事都不執著」,那麼完全執著「不執著」的人,便連基本的生活也談不上,社會上一天到晚都有人建議別人做落應該怎樣做最好,各說各的叫人走向東、南、西、北方,你要跟誰走才對?若然每事或生活上的許多事情都堅執著己見,必然要達到自己心中的標準,那個煩惱也是不言而喻的苦困!「執著」只有透過內觀去知道什麼要珍惜保留,什麼要捨棄,這是屬於智慧的抉擇。我們凡人必有執見,視乎多少和在那一方面而己,世間上沒有無有執見的人,所以,如果自己能夠知道自己的執著」,最終還是十分好的事情。

需要自我的醒覺,並透過長期反覆實踐

    執著」並不是非黑即白的東西,它是一種無形無相且結構極之複雜的心理問題,累積又揉合了無明而爆發的情緒。整個削弱執著煩惱的前提,是在於能夠知道自己的執著煩惱!能夠跳出自己身() 的藩籬框框去反觀自我;不知道或不想知道的人,只看見別人執著的過失,卻一點也不覺得自己有問題。削弱執著的煩惱,是不能只通過文字或言語就可以解決的,也不是說依靠什麼宗教情操就能夠去除的深層煩惱,執著心熾盛的人,如果聽見別人向自己說不要執著,效果必然適得其反地由執著心引起瞋恨或怨憤,心的能量外向抗拒。每解除一分的執著,都需要自我的醒覺,並透過長期反覆實踐從覺察、思考、檢查、更新以至再實踐的循環,逐步逐少地去使執著的煩惱順其因緣自然地流走。

放任”執著

    解除執著」的第二階是放任!你雖然覺察到自己的執著,但根本沒有能力即時知道它潛藏的力量是如何巨大,如果未知彼就開始和它對抗起來,那麼結果必然是一敗塗地,而且消磨自已內在的士氣,要真正了解自己內心執著的情度,必先有一個時期讓它從心底裡傾掏出來給自己的覺察力去「觀賞」,知道彼此的實力,於是才著手去徹底解決。所以在第二階段,不妨容許自己的執著自由奔放出來,而自心卻在旁觀的不加干涉,不加干涉就是完全不去控制或試圖停止那個執著生起的力量,一直只作為「旁觀者」的靜靜看著,如果不能忍耐地去干擾它,那麼不單只前功盡廢,還加強了以後執著生起的力(中途的干擾力愈大,愈能提供日後更強的爆發力)。這個第二階段,其實在靜坐中當思緒紛起的時候,也用同樣的方法,去作為一個不加控制和添加意見的旁觀者,靜坐和禪修有相輔相成的密切關係。老實說,我們日常習慣了每事都必加上自己的意見,反而要做一個純粹「旁觀者」的角色,是一件相當困難而且困惑的事。

內觀受、想()、行() 的兩個次第

    第三階段是運用上一篇文章所談的內觀技考,依次以受、想、行配受念住、心念住及法念住,初期未純熟的一段日子,每當自覺執著生起,一直細意觀察那個執著的力量及方向,最好稍待情緒升至最極高漲稍落之時,即轉向內觀自己的感受:苦、樂、捨;隨即是想():貪、瞋、痴、慢、疑、見等集滅法;最後是自已的行():決斷、抉擇和分別,法念住的內觀,要回頭審視根、境、識三和合生觸流程的因緣無實及無常性。禪修素來就如馴服野猴子,自己的腦是野馬騮似的放縱不羈,對付他是要軟不要硬,用誘不用力,開始時要待他跑到差不多氣力稍歇時才可動手捉一把,但如果他在視線()範圍內快要消失時才下手,太遲出手的原故,那時只能捕捉到他的影子。如此過程是在每一次當覺察執著生起到極致,力量開始稍緩時運用出來(當執著的內在能量力度正處於上升軌道,仍然應該放手讓執著的心自由狂奔),經年累月反覆地實踐純熟,可能在一天時間裡將出現不下十數次的情況,初期有時會走漏了一些機會,但久而久之,執著生起的次數和時間會相對總會減少(何時可就因個人而異),而把握內觀受、想()、行()的機會卻增多,直至無時無刻就算自己知道沒有生起執著時,也習慣觀察自己的內心,那時轉為每當覺察到生起執著,或自己的執著心將起未起之時就立即內觀受、想()和行()

結合第二、三階段

第三個階段,需要和第二個階段的「放任」執著反覆結合進行,即有時為著要清楚了解自已執著的力度,當施設實行第三個階段的時候,間雜重覆第二個「放任」的階段來檢查,不妨容許自己的執著多次自由任性發狂,要點是作為「旁觀者」的不加干涉,那就不會加強它的力量。在我們阿賴耶識潛在的執著種子是歷劫多生以來累積而成,如果很容易就可以被除去,則我們早己見道了,雖然有可能自已的覺察力亦在往生中形成至今生憶起,但試圖以一時內心意志的力量去對付執著,可想而知其勢力是相當懸殊,根本上這項生命工程是困難重重的。要知道頭腦是極之狡猾多詐的壞東西,它平日挾帶無明來操縱我們的身心,使身心被它奴役至精力殆盡仍不休止,所以就算任由頭腦所控制的執著釋放,可能一百次甚至上千次它都不會揭示出真正潛伏力量的面目,要很有耐性和細心地去審察每一次執著生起至溜走的整個過程,或許一旦它忽然藉著某些特定因緣,顯示出令你頓時失去正念的巨大力量,那可能就是它真正的臉孔,而自心就憑該次經驗量度出自己往後所要面對的境況,倘若下次執著生起的力量更大,於是你又要重新部署,緊記不要在放任執著特別是該力量上升的途中加以攔截阻擋及壓制,或者加上自己的意見。實踐禪修的過程就是自己玩自己的馬騮戲,經常需要長年累月地反覆進退拖拉,並不厭其煩亦不加責備地與煩惱相伴。

確定斷除一分執著煩惱

第四階段是我們經已培養較強的覺察能力,有時執著一旦生起就能夠隨即轉向受、想()、行()念住,更發現有時候執著將出現而未生起即覺察到,在這個階段,很可能就算要像第二、三個階段的「放任」執著,每一次它都不會怎麼發狂,如果能夠達到這個點,就可以確定斷除了一分執著煩惱的功效,但此時為著保證根治,還是要間歇性有意去「放任」執著,不過,若然真正的斷除了這一分執著,就算心的門沒上鎖,執著再也不會「放任」自己,這是一個十分靠得住的檢查方法。

同修靜坐

    就算我們的覺察力強,知道自己的執著煩惱,積極地希望把它們削弱,對抗粗顯的執著煩惱,一生數十年,是有可能逐步斷除兩三分,當然最好同時修靜坐由止入初禪去觀四念住,雖則入初禪後所觀的影像是義想的經驗共相,但境的印象卻比未入定前穩現而深刻許多(影像如穩貼在心坎中的堅定銘合,與日常所見簡直是兩回事),所以修觀可以在心中清晰伶俐地印可所觀的境,歷久不失;不過,日常生活面對境也別有不同的好處,就是此刻外來刺激對心影響的真實狀況及情緒的回應,可於實踐的正反來回中去證實所修的功效,所以如果能夠兩者俱修,則可相得益彰。至於想要斷除所有粗顯甚至微細的執著煩惱,則非漫長日子地在四禪方便了,這個是不可能一蹴而及的。

前行

任何未開始修的法,最好先修「前行」,什麼是「前行」?大致上來說,就是未真正下手修法之前的準備功夫,例如信心、皈依、發菩提心、守五戒十善、懺悔、上師個別親授鼓勵、加持及祝福等,這些「前行」項目有什麼特別作用?主要是初修的人,意志還未十分堅定,以前行來建立起信念的基石,日後碰到實踐上的困惑,憶起前行法或教授師父,當增上勇猛不退轉決心,保持在正道上邁進。修慈心觀是周遍增上的前行法,慈心的成就,令心軟柔如棉絮,接納並融合任何內外有觝觸的矛盾衝突,並且令自己不會走向負面情緒。以往曾被他人奚落、譏諷、詛咒、詆譭、虐待、羞辱、欺凌、陷害、無理取鬧等,絕大部分的受害者,不是向外仇恨埋怨,便是向內生起負面情緒,如今我們應該感激那些曾經對自己作出不善意行為的人,視他們為生命中的老師,因為他們提供極之值得感恩而珍惜的前行法,使領受而覺察的人能夠從錯誤事情中學習,把向外的敵視轉為內觀,並化解負面情緒。再細心推究,念因緣、念空、念死、念暇滿人身難得、念五蘊七處三觀 [北傳相應阿含42/南傳相應部22相應57**] 乃至念身唯四大/六大(因緣)所成(即四念住之身念住) 等等,一概涉及捨離「我」及「我所」的法門,皆可作為日常所修的前行。修習解除每一分自心執著煩惱乾坤易轉的艱巨任務,需要無比的信念、勇氣、耐力、細心和慈心,暸解前行法尤其是守五戒十善至為重要,那怕現今世代打扮成僧尼的人,如果不守沙門戒律,即比俗人還易墮落,驕奢淫逸能修個什麼?

開方藥的份量必須由自己來調配

善知識只能提供修行的次第概念,在家修法的人,要替自己設計出一套適合自己,積極而富有彈性的修行習慣。次第只是藥味;熟輕熟重,緩急進退,開方藥的份量必須由自己來調配,自己應該是最了解自己個性與環境條件配合的人,不要太過嚴肅,但需要認真地去玩那個「訓練野猴子」的遊戲。 

享受實踐過程

另外,修行最好還是去享受那個實踐的過程,因為如果行於正確的道路,能夠不斷暸解自心有趣多變的面貌,信念堅強,生命法樂充滿,更可令人改變對待煩惱的觀念,邁向捨離苦困的結縛。但如果老是看著遙遠的目標去想,把目的地放在三大劫以後的世界,那麼實踐便變成苦難和枷鎖,如何解脫?以上沒有保留地把如何以念住法,逐層剝下執著的結縛,在佛學禪修講座中實在無法說得如此詳盡,希望大家努力。

過年度年年年如是,以心觀心心心相印。Sadhu! Sadhu! Sadhu!

 **五蘊七處三觀.莊春江工作站   http://agama.buddhason.org/book/nn20/nn200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