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2月1日 星期四

《愚者創神》

    月前有位虔誠基督徒朋友說要訪問我,因為她知道我在學校主持禪修班講座,想具體的問及身為佛教人士對基督教的看法,初時我覺得那位基督徒朋友可能找錯訪問的對象,但她堅持說希望我接受訪問,並且表明不會藉機宣教,那麼我也只好應允。錄音訪問做了約一小時,之後閒談起來,基督徒朋友不脫虔誠本性,每一句說話當中都牽涉及她的「神」,我只好唯唯諾諾地應酬,直至她興盡,忽然想起還有別的事情要辦。

    以往在許多場合遇到基督新教徒的朋友或親戚,甫坐下閒聊不夠三五句,話盒剛打開不久,他們並無例外地,十居其八九便會說到「神」,隨著他們道出自己的「神」,似乎後來的說話都變成他們自己(與神)的獨白,因為我真不清楚應該如何去與他們的「神」溝通下去。更進取的,如同保險經紀,索性游說在坐者去信奉他們的「神」,本來是汝嚐蘋果我吃橙,味道各各不相同,那又如何,如今再再的更說,真是沒奈何,但如此的新教徒多的是。

    為什麼「神」難以親近呢?錯!是因為那個人!神有什麼難親近,各個地區民族民間都有神祇,祂們和最古老的行業一般,都是有普遍性的,只有相互尊重對方就是了,偏偏人的內心深處就懷著唯我獨尊的心態,我執換成絕對的唯一,那個唯一內在是我執,外在是絕對權威的「神」-----「上帝」---- 自私惡毒而殘酷不仁的「耶和華」,不信者不能獲得上「天堂」的待遇,信者還要教會篩選,不信的人決定要下地獄去。「耶和華」的老友「魔鬼」,對世間蹂躪殆盡,「耶和華」才施施然地出來作救世主的模樣,這都是基督門徒當信合理其實非理性的想法。

    在基督門徒心中口說,他們在世間無淪遇到好的或不好的事,全歸他們的「耶和華」,他們的哀榮,也全屬「耶和華」的旨意,那麼顯然就是把所有的現象控制在他們認為絕對的「神」手裡,對教徒來說,就是「信」那麼簡單,放諸邏輯一面,簡直是豈有此理!荒謬絕倫的主觀幻想,所以,和朋友交談,如果我早已知道他們是耶教的信徒,必定會迴避談及宗教方面的話題;如果我不知對方宗教信仰,亦盡量不去涉及宗教或神等話語,很奇怪,若然談話的對象是基督徒,通常他們很快便會顯示那一味「專長」------ 叫人去信他們的神,當他們把自己的「神」搬出來的時候,其後所說的就像天方夜譚的故事,每一句有「神」出現的說話,都在在代表著他們心中極度的無稽、荒誕和愚蠢。

所以有「全能」的神,是因為世間有愚蠢的人。                                         因為世間有愚蠢的人,所以才有「全能」的神。


2016年11月8日 星期二

《自己也不認識自己.負面情緒.下》

      情緒的來去,委實是「無從觸摸」,尤其最容易生起而被知覺所感到的負面情緒,它們會像在完全沒有什麼預兆的情況下忽然現起,徘徊一段時間,然後又在不知不覺中,消聲匿跡而去。

    對於負面情緒困擾的反應,一般人的情況可分四類:其一就是根本不去理會,待它們自己來去,這類人可能是不知道或漠不關心那個問題的嚴重性,又或許他們在各方面的事務太忙碌,所以無暇兼顧。第二類的人試圖用一己的愉悅去抵消負面情緒的困擾,於是瘋狂購物或進食,那樣的行為當然可以解決一時之困惑,以即時之快慰掩蓋著負面情緒,忘卻了低沉的抑結,但此等極其表面化的主觀設想,往後所引致的過患,正如鐘擺的道理,向左擺的幅度愈大,它必向右且更強,沒有絲毫從根源上解決負面情緒的問題,兼且每當負面情緒來臨,購物或進食的欲望愈來愈強,才能暫時不被那股情緒所折磨,情況會是愈來愈差。至於第三類人,通常是在社會或工作的環境中有一定權位的,或許在族群中處於長輩的地位,他們應付負面情緒的方式,是從外找對象來發洩,那麼看他們身邊誰人比較運氣「不好」?欲加之罪,無緣無故的也可以被正處於負面情緒的人當作目標來洩氣。第四類人最多,亦是最值得同情的,他們感覺到負面情緒生起,知道那種感受,了解到那不是正面的,但無能為力,他們不似以上三種人的人,能夠不理會自己對於情緒的感受,並以購買、消閒和食欲來作掩蓋,或隨便的向別人發洩,所以他們在受負面情緒困擾的那一段時間,把那股情緒牢牢地綑綁在心中,內心困惑憂悶,但可能因為各方面的環境需要,表面上也許不為人知。其實,以上四類的人,雖然他們心中的負面情緒好像是來了又去,去了又會再來,來來去去,始終都不曾徹底化解那個負面情緒的鬱結,相反地,用各種外來的手段試圖去抵消負面情緒的結縛,終仍導致加強潛藏著的負面力量。

    現在請首先來讀一則禪宗真實的靜坐故事,有位小和尚在每次靜坐將入定之時,必然幻見一個大肚怪物端坐在自己前面,小和尚多望大肚怪一眼,大肚怪的肚子隨即膨脹起來,再多望幾次,那大肚怪的腹部就愈來愈變得巨型,直至小和尚抵受不住它的壓迫力而睜開眼睛,終亦不能繼續靜坐下去。經過多次那樣的經驗後,小和尚終於向老師父請教這個問題,老師父指導小和尚說,下次在靜坐中再遇到什麼樣子的怪物,只要知道他們的出現,切勿把注意力集中於他們,要自己專注於自己的禪定功夫就好了。小和尚聽了老師父的教導,翌日又如常的去靜坐,他依老師父的說話,當那大肚怪笑呵呵地在眼前出現,他自己也只顧專注於禪定,沒有再理會那大肚怪的舉動,說也奇怪,大肚怪見小和尚不單未有注意他,還更專於自己的禪定功夫,於是覺得很是沒趣,大肚腩也漸漸收縮了,當大肚縮到極小的時候,大肚怪也就淡出了小和尚禪定的幻境,從此小和尚在他的靜坐中,再沒有見到大肚怪了,而且,經過那次的體驗之後,小和尚的禪定功夫也誇進了一大步。

修習靜坐的人,很多機會都會遇到上述的親身體驗,就是虎豹龍蛇以至大鵬金翅鳥等怪物,或者天崩地裂,雷電交加等異象,忽然好像眼前出現,尤其是將進初禪,或如此類的離開初禪未入二禪之間,乃至三、四禪等也是一樣,皆會幻見一些駭目驚心的異象,如果被它們吸引著,那麼便會摧毀整個禪定的步調,甚至心生恐懼而不能再堅持下去。如是,沒有解決方法的,就平白喪失了一個化解深心情緒的良機!那些怪物異象,原木就是自己的煩惱情緒!它們是在自由而完全放鬆的禪定心理環境當中被釋放出來,以扭曲變異的幻象方式呈現於表層的意識,有沒有想過,對那些怪物或異象產生恐懼,其實就是害怕碰上自己的情緒!

寫到這裡,聰明的讀者,對於怎樣解救「無緣無故」而來的煩惱情緒,應該有點眉目了。情緒的事,本來可以在靜坐中,利用旁觀但不參與及不加上自己意見來化解它們的力量,一直只觀照它們的來去自若,最終令其消失於無影無縱,利用靜坐來解決煩惱及情緒問題是最理想之方法之一。沒有良好因緣可以修習靜坐的人,一旦遇上負面情緒的產生,可以找一處幽靜的地方獨處,感受著那情緒的來去,以迎客人的態度去看待自己的情緒,讓它們自由來去,讓它們逗留多久,待客之道,是要客氣款待,不要催促,不要強加上自己對該等情緒早己有的偏見,好像隔著互不干擾的地帶去觀看著,就算負面的情緒日以繼夜的不斷騷擾,只要自己不加上任何意見,不參與在其中,默默地只是觀照著,它們總會淡出離開,或許一次離開了又再回頭,也必須包容地觀看著,就是如此的一個單純的內心行為,終歸會令粗暴的負面情緒真正的離去,能夠如此這般的達成了首次,那麼以後就可以隨著這個方法,化解負面情緒帶來的煩惱。


能夠利用上述方法去解決此生的負面情緒問題,是可以把那個記憶帶到下一期生命的,到時一旦遇上性質相若的負面情緒,會在遇到適當因緣時機的當下,回溯及既往的觀照,繼續尋找古人曾經行過的道路。


2016年11月1日 星期二

《自己也不認識自己.負面情緒.上》


      我們的一生長期受社會制度制約,因為要獲得外間認同,所以一切行為必須符合父母、族群、學校、工作及所有制度等的約束,我們的頭腦,早己變得沒有真正自由思考的能力而且不能自知,那是一個內在極其難解開的結縛,無時無刻地衝擊

        至於自我內在的思緒行為,例如因為某種特殊環境或遵從長輩的要求,從小時候被父母及老師教導不可大哭、大叫或大笑,以至長大後因為顧及自己直接和間接的利益,多不說真話,亦常不敢說出真話,更作出違背良心事等等,自由的思緒因為與外在環境產生衝突而被壓抑在內心深處,即由意識生起的情緒,得不到宣洩而走入潛意的管道,累積成為一股無從觸及的暗流衝動,這股衝動力的能量,藏於潛意識中不斷變態,埋伏著待機而爆發。

      最容易引發這股衝動力突然浮現上表面的時機,是身體健康情況稍差,或情緒忽然觸及一個內心的弱點,於是潛藏著的衝動力,會好像找到火山爆發的出口點,瞬間情緒波動得連當事人也不知道為什麼自己會出現那樣瘋狂的行為,以致過後能夠回憶的,自己也不認識自己(的行為)。其實,這樣的行為,早已在潛意識中變了 怪獸 ,一旦爆發就會使整個頭腦紊亂起來,之後又溜回去潛意的管道,由再次遇到新機緣所熏入的壓抑情緒,加強本來既有的負面能量,循環不息地增長,等待另一次更強的爆發機會。

      把負面情緒在無知的情況下互相傳遞,結果造成我們生活的世界,充斥著 不按常理出牌 的情緒,人們各各在內心與外在條件發生衝突的時候,情緒即時被壓抑下去(多在於工作場合或感情生活當中),此刻被強迫接受了煩惱情緒的因(由於他人煩惱情緒發洩的果) ,往後再以潛意識的暗流可以燃點爆發的機會為媒,盡情向另外一方發洩,把莫明的負面煩惱情緒循環傳遞。通過閱讀以上簡單的文字,如果能明白個人負面情緒的形成、潛藏與怎樣觸發,是一個了解自己內心如何運作的好機會,這些文字敘述的內容,也就是禪修所要對待的主要項目之一。


2016年10月18日 星期二

《拉牛上樹梢》


    學佛的難,一是機緣,是否能遇到能引入正見的導師。二是能耐,自己能否把此生剩餘的日子,融入學佛和實踐中。三是環境,此點實在最能夠阻擾進步的障礙。回憶九十年代,當初我學佛的階段,最初的十年,我是日以繼夜的努力,把耳濡目染的所知所聞,不斷從實踐中去反覆摸索,對錯幾許亦當不枉嘗試的掙扎前進,唯有把整個身心融入法流的洗禮,才有機會自覺地開動那輛能推倒無明的輪車。

    現在我們的佛學禪修班,2009年開班初期,名稱是「禪修班」,希望學習的家長們以靜坐禪修為主,不過,兩三年之後,似乎家長學員對於靜坐興趣一般,或許因為當代的都市人,在繁忙工作和繁瑣生活家務的壓力下,真的很難有好因緣為他們建立靜坐的基礎,以至一曝十寒或覺得淡而無味,於是靜坐禪修的法門暫且需要為學員們調整一下,轉變為偏向佛學的禪修班。

    說到修心這一門,生生世世,無時無刻都如行斜路上山的要使勁向上,懂得駕駛的朋友們必然知道,停頓下來的車,用三波或四波開車,那裡可以上斜路,連在平路上也難開行啦!就是因為停了又再開動的原故。塵世的工作、雜務、家庭事、娛樂、交際應酬等,正如河水中的洪流,推著自己的心去順從,若要逆流而上,雙手划槳的動作又慢,恐怕更要一次的蹉跎歲月到來世了。

    同時,原始佛法至密乘,輾轉至支那國距今三千年多之長久,涉及的論理星羅棋布,莫說深入經藏,就算只在橫闊面上游走,古文詞句複雜矛盾,要掌握它的脈絡可循也困難,主要是因為少接觸故,在整個遼闊的平面上未能建立可以連結的立足據點,所以,以一一獨立經或論的理解去看待整體佛法,日久反而會存疑,或屢屢要走回頭路。要把觸佛陀親說的佛法,數千年後的今天,可說沒有百分百的可能,但仍是有跡可循的,首先以一千二百多年的印度佛史為綱(印度佛教大事年譜),提綱挈領,綱舉目張!心中立有一個印度佛史全面的概念圖,日後無論某經某論在手,未讀先探其源流,究竟在何階段而出(可在互聯網上尋) 公元一世紀後傳入支那國後,經支那人流出而古印度未有的經典,也就不談論了,實在是難言其真偽(很多時候,偽造文書反比真實的言辭結構修飾得更華麗吸引)

印度佛史中至複雜的階段,是佛滅後百年以至三四百年間的「部派」時期,由於年期久遠,而經各部派添加以乎合其自部見解的理論再傳揚,更有阿育王權的左右,則整個經由佛陀親傳的法,過度到後來大乘以續,已非其本來真正的面貌。所以,在千多年的印度佛教史中,最關鍵的轉捩期為「部派」時期(以後另文續談) ,雖然「部派」時期的佛教史至為複雜,但要透析原始佛法乃至末期密乘的整個格局的轉變軸心,當不離深入了解「部派」時期,比對多位佛史家的著作,是最有效的方法,有興趣的學員,可以隨時上「雲端」下載適當的檔案資料。

    至於佛法經典,學佛的人,雖然許多人認定某某經為經中之最尚者,事實上有多本所謂大乘的經典,在結尾的一段文句就是如此寫,本本都是最上乘的,捨本逐末,反而最古老的《四阿含經》就多不受重視?無他,試想為何世界上會有「通脹」這回事?因為身為員工的人,每年都期待著加薪,往年薪金的數字並不能滿足今年的心態,於是十年廾年之後,薪金在數字上是倍增了,但實際的購買力卻打了大折扣,這是人心每每傾向追求新鮮感覺,無論是否被那種感覺捉弄,也十分的滿足。另一個例子,是穿舊了的衣服,以古老的常識,破了就補,補了再用,衣物的功用,原來就是用作護體保暖的,現在卻不同了,衣服的最大功用是裝飾,當自己的目光碰上服裝店櫥窗內更完美的流行時款,家中未曾破爛的舊衣物,明天經已可給捐贈了,這是人的心態,不斷追求更完美的事物。佛法經典在人們的心目中亦如是,就算佛陀用怎樣的方式去說明「不要增添或更改」他曾說過的法(長阿含經單本:佛般泥洹經卷上[0167a17]。南傳長部經典 一六 大般涅槃經),那怕後人仍有他們五花八門「獨特」的方法去滿足大眾追求至完美的心理。不過,學佛的人都不能夠否認,所有後來的經典,無論什麼宗什麼乘,它們內容理論的出處,直是最古老的《阿含經》。即說,如果想領略比較接近佛陀的親說,就不離《阿含經》了,尤其是經師(阿難系僧團)記載最先集出的《相應阿含》。然而,現存的《相應阿含》也是曾經過「部派」時期的洗禮,而且又只有「說一切有部」(北傳所譯) 和與「銅鍱部」(南傳所譯) 的譯本,怎樣去釐定其真確性呢?確實說,今天我們真正沒法子百分百知道那一句是屬於佛陀親說的法?但可對讀而勘察,以南北同等經文對照的方法,找出互有相同的內容字句,再加上「部派」時期各派角色的演變,則雖不中亦不遠。

    每月一趟的佛學禪修班,每年從十月到翌年六月共九講,本來預定上午十時開始,如果十時十五分出席人數過半,能開講經已相當不俗,兩句鐘不足的時光,可以談到的話題內容很有限,何況有時未到中午已有人需要早退。通常每位成年人都不可能在整整兩小時的時間內專注於聆聽,於是,每隔大約二十分鐘至半小時,轉談一些較為輕鬆的話題,或給五分鐘的休息時間,那麼,能夠真正說到題的資料,令學員們能夠理解的實在很有限,另外,每說到一處,多半都要大略重覆敘述一下上來所談過的內容,一旦發覺有疑問,更要重新再說。

    以這般的龜行速度,仍發覺學員多數只倚賴每講所聽所聞,缺乏動力自覺性去重溫講義及認真思考,於是近兩年實行推出用筆答題「測驗」那一回事,即每隔一段日子,把講過的內容擬出題目,學員須於指定時間作答。此舉令一部分學員警覺到,如果真正有心學佛,以水滴石穿的耐力,自身的動機加上努力,才能推動多生以來積習難改之慣性。經過兩三次測驗,令我亦明白,有幾位學員,根本沒有重視筆答的題目,他們亦當然不因有測驗而自覺的更加用功,在他們的角度,也是可以理解的,因為他們再也不是學生的年齡,亦對於理解文字和作答顯得遲緩。話得說回來,修心這門,愈是難處愈令自己不可解的地方,就愈是須要拼命地鑽,終有一天會鑽出光明,如果從頭到尾都只被動地接受,那就是聆聽大師們的言句偉大,自己就只可以如此的羨慕罷了!直至蹉跎歲月至年華老去,仍舊依然故我的悲淒,莫怪三大阿僧祇真不可想像的難於須彌了!


   在此容許我恭喜那幾位因測驗題的激勵而自覺地更努力的學員,你們的點滴勤功都一定不會浪費,試想此生你們能如斯的趣向佛法,也不是往昔之功嗎?只要遇緣,在以後的生命裡,你們也一樣可以記憶並燃起自己對佛法嚮往的火種,這也是我的親身體驗,繼續努力吧!這是自我的心法,除了你自己,沒有其他人能幫到你,待經過一段日子的方便後,毋須測驗題的輔助,你自己也充滿可推動自己的力量,那時便會十分感謝自己目前的努力。

簡明印度佛教大事年譜
                            
   623 B.C.    佛陀出世(1950哥倫坡世界佛教徒友誼會
566 B.C.    佛陀出世(呂澂)
543 B.C.                佛滅(1950哥倫坡世界佛教徒友誼會)
486 B.C.                佛滅(呂澂)
468 B.C.       佛陀出世(印順法師)
388 B.C.                佛滅(印順法師)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阿闍世王                               543 - 410 B.C.  王舍城第一次結集(五百結集) [四阿含經與戒律
 孔雀王朝賓頭沙羅王     400 - 301 B.C.  毘舍離第二次結集(七百結集) [僧團根本分裂]
 阿育王                            271 - 237 B.C.  期部派佛教  佛教初分大眾、上座二部
237 - 37 B.C.   期部派佛教  第三結集  分成十八部 [阿育王遣十八師到全印度各地傳佛法]
南方安達羅王朝  北方貴霜王朝 37 B.C.-213 A.D.  期部派佛教  期大乘(空宗般若,法華經,華嚴經,
                                                                                                                                                                                                                                                                維摩  經,阿彌陀經)
                                 127 - 147 A.D.    (傳說第四結集)
                                         1xx A.D.                                          佛經傳入中國
                        200 A.D. 龍樹菩薩依據《般若經》『緣起性空』的觀念而造《中論成為中觀學派
                                         213 - 613 A.D.    期部派佛教  北方大乘漸盛
                                         301 - 500 A.D.    期大乘
                                                                                                                                                                                   如來藏說:心性本淨(如來藏經、勝鬘經、涅槃經)
                                                                   堅慧著寶性論,於東方弘真常唯心論
                                         409 - 431 A.D      覺音到錫蘭大寺譯巴利三藏,又著《清淨導論》
                        320 – 400 / 400 - 480 A.D.     無著世親瑜伽行唯識學派(有宗唯識/瑜伽宗:解深密經)
                                                 570 A.D.                穆罕默德出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唐太宗貞觀元年627(629) A.D.      玄奘法師自長安出發西行
                                                        至貞觀十九年 645(647) A.D.        玄奘法師返抵長安
                                                       500 A.D.以後       期大乘   
           秘密大乘佛法興起                                                                                                                                                                                                                                                   700 A.D.以後        中觀、瑜伽行二派同時急速衰落,秘密教盛行。
                                                641 A.D.       文成公主下嫁藏王松贊干布
                               766 / 799 A.D.       蓮花生大師、靜命論師為西藏桑耶寺開光,盛大慶祝法會。
                      750 - 1174 A.D.         波羅王朝(統一北印度)
達磨波羅王          766 - 829 A.D.      建超岩寺,規模弘大,為秘密教的重鎮。
                                        1203 A.D.       回教徒入侵印度,超戒寺被破壞,印度佛教亡。

2016年10月14日 星期五

《先擁有,後失去》

    父親或母親買一件玩具給予孩子,想逗他的歡喜,小孩對那玩具寵愛有加,至廢寢忘餐地把玩嬉戲,於是在某一段時間,父母把那件玩具暫且收回,希望小孩恢復日常生活的秩序,孩子不明就理,當每次失去寵愛的玩具,即痛哭起來,久久不能止。

    昨天為摯友人父親去世在港島舉行儀式之日,我為朋友當來客登記,主人家屬全程悲不可抑,中場忽然暈厥過去,眼見在場多位女士們,淚容滿面,其情可憫。

    人間有悲歡離合,月圓缺,此尋常事。只靠想像未必如真,說來也容易,別人的哀歌畢竟對己無關切痛癢,某刻以他之心作為自身的鏡像,那麼有可能感受到一點點 他朝君體 的慨歎,但仍未嘗真實面對,一朝自己作為籌辦喪家中的主人,其時則真正考驗個人在生命路途中,所能承受的心理衝擊 ----- 失卻至親,究竟日後自己會如何?歸根到底都是 日後自己會如何? 的想法,死者經已 解脫” (起碼此生的苦已脫) ,往後仍在生者,想到那個 自己 是重點執之所在呀!

    “上了天國!” “回到主的懷裡! 雖然極度矛盾和荒誕,倒是基督教在死人儀式上安慰家屬和親友的好主意,所以該等場面對人心情緒的慰撫,相對比較平靜。正統佛教儀式,通常本地北傳慣以一位比丘帶領四或六位比丘(比丘尼)、或在家居士唸「三時繫念」,內容主要以彌陀淨土之莊嚴,告亡靈勿貪戀塵世之苦:「專為亡靈()。求生淨土。但念自從無始。迄至今生。一念違真。六根逐妄。隨情造業。縱我為非。身業則殺盜邪淫。口過則妄言綺語。兩舌惡口。意惡則常起貪瞋。深生癡愛。由茲三業。鉤鎖妄緣。常汩汩於塵勞。但茫茫於歲月。欲思出離。唯憑懺悔熏修之力。俾眼耳鼻舌身意之過愆。應念頓消。使色聲香味觸法之浮塵。即時清淨…. 」家屬及各在場人士,如非三寶弟子或未曾細心聆聽內容,根本無從把觸。現在舉行的所謂佛教殯葬儀式,則大多夾雜了支那舊有傳統的習俗,除了家屬為亡者作主觀性的吉利儀式,及生者不談吉利與不吉利兩邊的事之外,一切的行為儀軌,很難找到為在場親友們交託慰撫他們哀傷情緒的重心點。支那大地傳統式的呢,多數混入了道教 破地獄 等的形式,但求以震耳欲聾的聲響使在場人士的聽覺麻木,再也不能在靈堂上閒談,另外以在整個儀式中不斷 奴役 亡者家屬們,此即隨著喧鬧的樂笛聲,分場不斷繞圈奔走而其間腦子無暇思索哀傷事矣。

    以自力解決如斯悲離來臨的必然事,必需在平日下點功夫,事則佛陀在三千年前已向眾生說因緣法則,一生五十年反覆的說,還是以因緣法為核心棟樑之理,所以,要減輕人生悲離事對我們內心情緒的衝擊,需從十二因緣著手去破解。能分別拆解因緣所生之法,並在平常生活中,把每件身邊眼前周圍所發生的人、事、物,他們的因緣聚散而生滅離合,不斷無間地透徹思量,便可以逐漸達至明了源於外在世間的因緣假合聚散,激化我們內在心理情意的起落生滅,一切皆是虛幻不實!這是唯一應對生命既是帶來死亡、聚合終歸散滅的自力人生觀。

世事就是如此,本末橫豎什麼都不曾擁有過的,始終不甘心,先有而後失,就傷透了令人心碎,一般人對擁有之後的突然失去,心理所受的打擊總是難敵於普天下的因緣規律,莫不如是。


曩昔暱愛寵,厥後咸失去,因緣聚散己,終歸於無有。

題外話:殯儀館廳房無虛沒,排滿一行行的座椅,二樓全層五六家人舉喪,難得景象是,走廊上百數十位男性,看似中下層的中年支那人,好像忽然忘卻必須抽臭煙藉以提神之習慣(現今的中老年支那人,計算年歲月,多是從清末民初時期 "東亞病夫" 死後再三兩次投生至此,其生前最喜歡的嗜好就是吸食鴉片大煙,戰後香港及支那地區仍有鴉片可吸,今生追溯前業,只不過禁了鴉片,遂而求其臭煙而己),手中無臭支地乖乖排坐足整晚,蔚為奇觀。不過,男廁地上則有一堆堆的煙蒂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