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7月25日 星期一

《小生命中的大缺陷》

     除了日常生活的柴米油鹽等溝通層面之外,談到邏輯道理的,又有多少人能聽得入耳?這是一期生命中的一大缺陷。

     普通來說,所謂邏輯道理的言說,能使人聽得入耳而起作用的,不及百分之一,另外的百分之九十九,有與心相違而不接受的,有雁過影空般消逝掉,有不明不白也無心尋究的,亦有事不關眼前所知而不勞心者,一概省卻心力。對絕大多數的人來說,講邏輯道理資訊的味道是艱澀,反而顛倒的,腦子會覺得十分有趣而吸引,往往使人興致勃勃,因為腦子從來不想外來邏輯攪亂了一直控制著身心的固有觀念,千方百計令人討厭而逃避。

     接受邏輯道理必須要有心的力量,那不是好像一般娛樂活動的被動性興奮,日常生活的擔子、社會氣候、繁重工作等,經已令人喘不過氣,哪裡還有剩餘的心力去追究一些與自己眼前無關係的東西,或許把一切交託給「神」,令過程稍為舒緩之外,其他根本無暇兼顧。

     另外,固有的經驗(這裡指的包括往昔生命中遺留下來,潛藏在深層意識的所有經驗) ,加上今生被主流強加教導的特殊觀念,這一個內心固有的立場,不由自主地排斥了所有外來的、與原來稍有一少點差異的資訊,堅執過於磐石的觀念,只篩選揀擇與本有相同或近似的外來消息,把概念融入固有的立場,長養自我舒適更不再受騷擾的心態,一直擦亮並加強著無明的力量,有如一把天秤,不斷消磨並削弱覺知的能力。

     從上述的角度去理解,向他人談及邏輯道理言說的時候,如果設想不要白花力氣的,必須要「待緣」,「待緣」是地利及人和二者,「地利」是伺察周遭的環境是否適合,「人和」是考量聽者是否已在準備或極其渴求的狀態,但有一樣難以估算,是講者對道理的演繹,其主要部分,是否能真正敲擊聆聽者的心(意識) ,使其發生同等或相差不太大的共鳴性,那又關係到講者與及聽者對道理了解的層次互動。

     現在只淺談一項,怎樣去增進接受道理的方法。對自己的心作出不妥協,必須要對自己的內心作革命,向腦子說不順從經驗的束縛,開始修習時,是專門在日常生活中,找一些別人對自己說出不忠聽言語(或看到的文字) 的機會,不要用過往的經驗(尤其是關於自身的利益方面)去判斷對錯,但要細意知道,這一步很難嗎?是「找一些機會」,不是所有,「一些」是可以循序漸進的。細思為什麼對那些違逆己意的資訊如此反感,究竟固有的觀念與新來的概念的衝突出於何處?為什麼?除了以正見(世間是因果,出世間是苦集滅道)比較它們的倫理價值之外,心理主要的執著是什麼?可以放下內心一些執見而接受某一部分新來的概念嗎?要用不批判自己的正見,去考量自己不願放下的執著心(所執的觀念)及新概念兩者,不能放下的就不要強追實行,一如既往的執取下去好了,只要你自己覺知道那是因為「不能放下」,就是那樣,你以前可能未有發現過那些「不能放下」的,那個過程就算是圓滿地進行了。同樣,如果能夠覺知道自己「放下」了某一部分,那個過程也是圓滿地進行了。主動的關鍵在於「覺知」,而不是「放下」,這一點很重要,如果把重點看在「放下」,那是倒果為因,反轉了修習的程序,所有成就都會建立於流沙之上。通過不斷的實踐修習和反覆思考,久而久之,會逐漸打開眾多來回上述兩者的一扇門,那扇門不會教你不去分別,但內心好像卸下了經久背負的一點點重擔,那時自然知道,你不曾在文字中讀過的知識,但從文字中轉換得到,嵌在內心的深處,再不能用文言表達出來。這本來就是全然覺知的一個極之微細的部分而己。

        沈昏闇昧,蕩然無依;

隨順流水,溢滿愚痴。

覺知是果,心光為因;

覺知為因,放下是果。

    若然倒果為因,「放下」先於「覺知」,那麼一旦認識錯誤的完全放下,連覺知都放下了,為什麼這一生還可以不枉過?「覺知」必須是所有法門之先導,如果運用得宜,過程中不批判地捨去稱許和責備兩極,正思緣起,「放下」將是自然而然,毋須理會的最終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