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7月27日 星期三

《令心柔軟》

        
        從200910月開始至今,我經已主持學校的家長禪修班將近七年了,在這段日子,曾經講解過兩次北傳中國式的「兩掌半」拜佛動作,今年趁著暑期空檔,與往年一樣,準備和家長一起去訪大圍慈航淨院,拜佛並且聆聽淨達法師的佛學班,詢問之下,所有禪修班的家長學員,都沒有一位能記得起怎樣去拜佛的動作了。

    於是,我從互聯網上找來一套比「兩掌半」更加簡單的拜佛動作,用短訊把網址放在通訊群組中,希望各位學員能在家中先來模倣學習,當去寺院大雄寶殿,便能夠用得著。送出短訊之後,有學員表示拜佛動作難以學習,於是我把本來隨後才補充的心法,提前供給他們參考。

    一般來說,皈依我佛,以佛為師而敬拜,已涵蓋了整個向佛禮拜的意義。無論南北傳或藏傳佛教,都因應相傳,有一套他們地域色彩的拜佛動作,而那些動作的外表,不外乎以法界定印或合掌叉手,配合五體投地的雙手足頭頂歸命禮拜,有些還加上身口意的清靜禮儀,所以,外在動作的重複或稍略差異,對於敬拜佛陀的心,則沒有什麼不同之處。

    再細心觀察,尤其是北傳顯宗早晚課誦及大殿上的所有儀式,就不難發現,那些唱讚、走四方步、上香、拜懺等動作,過程全都是用比蝸牛爬行稍快的節奏去完成,為什麼會那樣呢?是因為要利用上述的音聲及動作去調節那顆心,令心柔軟!

    平常我們生活,以五蘊六觸去對外境,有如意或不如意的,幾乎全部以一己的分別心應對,如意的事生樂受,不如意的苦,問心!哪裡會柔軟呀?喜不柔時憂亦僵!你自問何時能察覺自心能柔軟如綿絮?哪不苦不樂呢?其時心的能力是弱而不是柔軟!喜歡種厭惡是一體的兩面,可以這麼說,我們的生活,以經常對抗外境喜與惡的穿梭而令心僵梗甚!

    心僵梗對修行究竟有什麼不好的影響?就是乍喜還悲囉,即用常用的分別心,習慣地去抗拒對自心有觝觸的現象,而接納認為愜意的過程及結果,其實說到底,終極意義就是愜意與否的都是對抗性的選擇。在修行過程中,必然會遇上超乎想像的不愜意情緒,如果心是僵梗的對抗,真是寸步難行而不自知!這就是簡略解釋僵梗的心對於修行的害處。

    心能夠柔軟就是接納,不單只接受好的,而且不抗拒不好的,那就是長養智慧生起的因緣,整個拜佛動作的深一層意義在於此:令心柔軟。對著佛像,未拜下前,合掌當胸,仰視莊嚴佛相,恭敬地先令心柔軟,以如綿的心引領肢體拜佛(自察心急燥或不柔軟就不宜下拜),整套動作毫不用上半點力氣來對抗,心裡就是一直那麼的想,拜佛的動作完後,仍要帶著那一絲的柔軟和接受,看可以維持多久(要默然不語)

    曾經在靜坐中進入初禪或更深禪定的人,他們知道由於入初禪、二禪乃至三、四禪的「有分心」(達到近行定的階段,而又不能維持定力時,心裡一片空白或者有片刻的時間心中一無所知) 及「近行定(近分定)」(非常接近禪那欲界定) 過程當中,心中必然現起疑幻似真的義想,好像在眼前生起的怪異景象,皆完全有賴臣服於接受而不是對抗去平復度過。即是說,如果抱著對抗性的心理狀態去靜坐,想穿越「有分心」及「近行定(近分定)」是十分困難的,愈深入的禪定需要更全然接受的心態,所以,令心柔軟是全然接受相對性事物(尤其是苦)的主要因素,從而滋養智慧;而進入禪定中去觀察,又能夠反轉過來,其結果是增強相對事物的接受性。


**柔軟性kaya-muduta柔軟性citta-muduta):這兩種柔軟各自的特相是去除心所與心的僵硬性thambha;作用是破除心所與心的僵硬性;現起是(心所與心對目標)對抗;近因是心所與心。它們對治導致僵硬的邪見或我慢
**《阿毗達摩概要精解》菩提比丘Bhikkhu Bodhi   尋法比丘Bhikkhu Dhammagavesaka 中譯  
第二章:心所之概要.廿五美心所  20160803 (補添)

LIFE IS A JOKE!
IT CAN BE SOMETIMES A BAD ONE
STILL IT IS A JOKE!

BY PLAYING THE CLOWN & THE FOOL
TAOIST TEACHERS REFUSED TO PUT THEMSELVES
ABOVE OTHER MEN
THEY ENCOURAGED A FELLOW-FEELING
OF FOOLS AMONG THE COMMUNITY
OF ORDINARY PEOPLE
NOTHING WAS TOO SACRED TO BE LAUGHED AT
THEY WERE WISE FOOLS
WHOSE GRAND FOLLY WAS AN ACCEPTANCE OF EVERYTHING
JUST AS IT WAS
CELEBRATING MAN'S IMPERFECTION WITH LAUGHTER.
IN DOING SO,
THEY ENCOURAGED THE FREEDOM FOR ALL OF US
TO LAUGH AT OUR FOLLIES.
AN INDIVIDUAL'S FAILING IS PAINFUL,
BUT THE SHARED FRAILTIES OF ALL MEN ARE UTTERLY COMIC
SO, IT IS THAT ONE STUTTERER
OR WHEEL CHAIR BOUND AMPUTEE
OR ONE ADDICT ALONE IS TRAGIC
BUT TOGETHER THEY CAN BE FREE
FOR A MOMENT
TO LAUGH AT THEIR OWN SITUATION.
AS ZEN WISDOM TELLS US,
THIS LAUGHTER IS ITSELF
A FORM OF REVERENCE.
IT IS THE LAUGHTER OF ACCEPTANCE
& APPRECIATION
&
WONDER!!

2016年7月8日 星期五

《一生虛渡》

     我所居住的屋苑,所聘請的一群清潔工人,看他們天天努力工作,難怪整個屋苑的所有地方都能夠經常保持整潔。這群清潔工人的工頭,看年紀也已過六十,時常身先士卒地動手去帶領整個團隊,前幾天在屋苑平台和他閒聊,主要聽他詳說保健之道。

    他講出自己近十年來一直都把十多種中藥保健藥物,用大型攪伴機混和打碎,然後以酒蒸成膏狀,每天進食,所以能保持體力,說得興奮,更透露一句每三天便覺「肚餓」!初時我不以為意,答上:「體力消耗的勞動工作,每天放工也當然會感覺有點餓。」他知道我是會錯「肚餓」的意思,於是把語氣調低細聲回應:「 肚餓 的意思即是想作某類運動的需要!」哦!原來我誤會了……. 亦只好漫談其他,轉個話題。

    古代的印度,人們經已知道生命的四季,秋收冬藏,男的一般十多歲結婚生育,四十過後,放下人世間的煩務和夫妻家事,走進森林,開始尋道的生命歷程。人的一生,不論今古,都要有安排,這個安排,不是說在經濟方面的有備,這一點,在現今社會,必然是首要的問題,亦不必預先對追求生命意義的計劃有什麼特別安排,人生到某一個階段,如果能夠細心推敲打量生命的意義,個人的歷練與體驗,午夜夢迴,會告訴你應該如何去抉擇。

沒有像這樣的思唯覺察,怎辦?笑看今時從清早到夜晚,在公園裡仰天長望,又或者在街邊較僻靜的一角,以對賭紙牌耍樂或下象棋去消磨日子,垂垂老去的一群,洗盡煩勞的歲月,除卻冀望延年,本無所求,由此亦令他們無所事事的天天來了又過去,延年又與他們何干?你去問問他們生命的意義何在?這個問題必然會去到每一個人自己的身上,這是生命的過程。

    人生在世,到花甲之年,思想還似回憶中的瀟灑自若,作為還如同中少年的風騷,或仍嚮往極盛繁華,那麼回頭近在咫尺的期限,必得落魄流魂的悵然難過!看四季時節,秋來綠萎黃,無不隨風逝去,枝禿而待冬,又有何可惜?如能回首痛思,修身養心百歲未遲,世間年月長短有計,勝義只念一心!沒有遲早之分,只有覺與不覺。


有一天,我離世了……恨我的人,翩翩起舞;愛我的人,眼淚如露。……第二天……一年後……十年後……幾十年後,恨我的人,把我遺忘;愛我至深的人,它跟著進入了墳墓。對這個世界來說,我徹底變成了虛無。我奮鬥一生,帶不走一草一木;我一生執著,帶不走一分虛榮愛慕。……到了後世,霍然回首,我的這一生,形同虛渡。我想痛哭,卻發不出一點聲音、我想懺悔,卻已遲暮。……. 三千繁華,彈指剎邵;百年之後,不過一棒黃沙。


總之能修士夫義時,唯是得此殊勝暇身期中,我等多是久住惡趣,設有少時暫來善趣,亦多生於無暇之處,其中難獲修法之時。縱得一次堪修之身,然未如理修正法者,是由遇此且不死心” 《菩提道次第廣論》下士道 - 念死無常

2016年7月6日 星期三

《如果別人開罪了你.下》

如果別人開罪了你,為什麼不向外思考別人的錯誤?而要掉轉來向自己的內心去觀察?

去想他人的錯處會有什麼結果?不會有結果的。用一己的經驗去判別他人的謬誤,答案會是不偏不倚嗎?看別人的缺失,則除非能知道怎樣 從別人身上看到自己 ,所以在任何情況下,除了首先避開或設法減輕事情對自己和其他人引致的損害外,要平和地專注向自己的內心裡,處理自己剛生起的情緒,因為這才是對整件所發生的事情最有益而又能夠由自己做到的。


向外指斥某人某事,它只會加強惑、業和苦的循環薰習,首先必然令自己承受最壞的影響,日久形成積習,便難以自拔的常常無故生起瞋害怨懟情緒的心,都不知道怎樣去切底解決。向內即時清理剛生起的情緒問題,如果能維持一貫不加上自己意見的態度,以旁觀者的靜謐觀待那個情緒的來去,那麼可以避免儲存當即的負面情緒煩惱,並削弱往昔儲存於心中殘餘煩惱勢力,於是,當不斷承受外來的衝擊,也重覆內心那種正如旁觀者的姿態,逆緣反而變成自己煉金的場所,只有懂得但謙遜的人才知道,心的路途是何等的難以用筆墨和言語去形容 ------- 作為一個自己情緒來去的「旁觀者」


2016年7月2日 星期六

《如果別人開罪了你.上》


如果別人開罪了你,例如在街上給魯莽的路人碰撞,在群體生活中給別人惡意中傷、無理責備或譏諷等等,包括一切大小的事情,別人有意或無意的對你來說是不悅的行為,當你的意識知道之後,對外來不善意的刺激,第一個反應,除了可廻避即廻避外,你會想什麼?再說一次:是除了廻避之外,意識的即時反應是什麼,隨即心裡會想起什麼?

此中常人有兩類的反應,一是向外,二是向內。

向外的佔大多數,意識即時生起預設防禦的思想,之後一切行動皆通過向外瞋恨及敵意的對抗而產生。這個思唯的途徑只有一味向外,即罪在對方。

向內的想法只佔少數,當中有兩條思考的分支路,一者是陰暗消極性的思路,意識把情緒導向怪責自己的陰面,隨而出現負面的想法,久之對外間所有一切令自己不愜意的事物,都認為是自己的錯,甚至天陰天雨也怪自己。另一是光明積極性的路,觀察自己的心有什麼反應,是否生起了瞋恨、仇怨、消極的心態,是否很快便回復到平常的情緒,大概自己不加上主觀的認為和認定,情緒一陣子就會回復平靜。內向的思惟方式,是不沉落到被負面的情緒牽拉著,要點是在思考的過程中,切勿加上自己主觀設定的意見,好像在旁只是觀察著不穩定的情緒來了又去了,或者來了又逐漸遠去,又可能來了之後在心中逗留一段時間仍然揮之不去,那麼自己還是要在旁只是觀察著,拒絕參與其中,好像那個情緒和自己相隔著一道河,它的任何威力也不能損害自己分毫,然後待它掙扎力竭(只要自己不參與其中,它遲早必然會減弱遠離的),下一步就是輕輕的慢慢地回復到平常的心態,這就是簡單描述用既光明而且並非消極的思考方式,來對治因為受外來刺激所引致內心情緒波動的整個過程。

當然不是說給人無理的打罵後祇管觀察自己的心,那是儍子才會做的事。 

the world continually                    身外世界,五彩繽紛,
demands that we                           
扣人心弦,引人入勝,
direct our attention                             
令人應接不暇。
outside ourselves                    
 



meditation teaches                
禪修教我們
us to revolt                       
要掉轉方向,




and turn that                      
引導意識向內,
awareness toward           
覺察我們
our neglected             
忽略已久的
dimly-lit                   
昏暗之處。
insides ...      
【昏暗之處:指身心之內】





Painful feelings *  in the mind                               
痛苦的感受*
indicate wrong attitudes                                      
顯示錯誤的
about life                                                        
人生態度。


a meditation retreat                                   
一次密集禪修
can show us what we're                                 
可顯示
doing wrong                                                      
我們做錯了什麼。


* jealousy, envy, hatred, loneliness, frustration, depression

*痛苦的感受包括:
嫉妒、羨慕、瞋恨、孤獨、挫折、沮喪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