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9月1日 星期五

《什麼是正見?》



    我們對於一切事物的理解,有一種實性存在的概念,這是無明所引起的各種誤解和認知,這個觀念生生世世不斷延續薰習至牢不可破,覺察長久被無明所掩蓋,因而我們對一切現象的認識,往往與事物本來的真正面目有所不同。基本不覺萬法皆無我性的無明,誘使我們建立一些邏輯性的道理,證明有個實質存在的自我,亦由於我們需要一種肯定自己的存在,讓內心確定自己的真實感,意識便開始試圖控制、擁有和支配事物去證實那種自我的價值。

    從錯誤認識乃至支配事物的我見,就是一切苦的根源。喜愛與厭離的欲望和二者的分別性使我們的貪欲無止,當欲望得不到滿足時,就會有挫敗感,因為急著要消除欲望與滿足之間的障礙,這種感覺的反應就是瞋怒,如果事與願違,心底裡就變得落寞癡呆。那種對於事物誤解的無明愚癡,並不會止息在已經或未能達成某種欲望之前或其後,結果必然是因為障蔽而扭曲錯誤的思惟模式,不斷循環反復地成為貪欲與瞋怒的因。

    對事物的執著不捨,其實是暗地裡希望一切都會恆久、如意和實在**。我們想讓事情發生的次序順著自己的意願走,卻發覺它們所依循的,仍是它們本身的法則,絕對不會臣服於我們的意欲控制之下,執著不捨的最終結果就是苦。不過,來自「我執」要佔據和操縱的欲望,和到頭來卻不能如願的苦,並非全是負面的,它含有一種非常重要和正面的價值,就是它擁有瓦解我們的虛設假想,喚醒自身本然之智的潛在威力,使我們有機會踏出「決意尋求解脫」的第一步。

    被「我見」繫縛的最基本原因是「無明」,而解脫「無明」枷鎖的元素就是「正見」,「正見」的實踐,是觀照自己所認識的一切,從而看見它們所蘊含的真正特性。為了去除「一切都有實質存在」的虛妄幻覺,當觀見它們只是一大組合裡的各個因素時,一向用來肯定自己是一獨立個體的我執,便會逐漸被遣除。再繼續觀照審析,那些與各種不同因素有關的因緣條件,便會相繼被剖出,而一切法的隨緣現生和互依的特性,便會顯露無遺。隨後階段的襌修,是明白一切法都共同擁有無常、苦和無我的特徵,藉以取代和更正對世間現象理解為恆常、快樂、有我的假想。當如此的了解漸趨成熟時,第三種理解自然就會出現,我們會了解到無常、苦、無我,不單只是萬法的表徵,更能清楚明白地看見它們是一切世法的本質,就是因為有了這種體悟,才會進而捨棄妄見和摧毀我執所產生的情緒。

踏上正見之道,開始看穿無始以來,是什麼蒙蔽我們的思想,這條大道能讓我們超出激情和偏見,揮掉一直認為是「自我」的假面具,隨著勇往直前的步伐,將使我們感到更多自由的喜悅,同時最終可以達到究竟解脫的目標。
纂修自:正見之道.菩提比丘著 何蕙儀譯.香光莊嚴   
**如實知,就是如其事實的了知,而且特別是針對生命真相的了知、體認來說的。經中說,如實知五蘊,以及五蘊的集、滅、味、患、離,對 雜染生命的因緣,能夠了然,進而出離雜染,這是「正見」、「正思惟」 的「慧」了。(參考印順法師《空之探究》〈第一章‧第二節:泛說解脫 道〉慧的解說部分)

世間人對事物的認知,不是以為有便是沒有,不是以為生便是滅,不是認定實存就是虛假,乃至成敗、得失、強弱、貧富、貴賤、美醜、喜厭、善惡等,心底裡很難理解及接受事物緣起聚散變易不定的無主宰性。隨著如斯分別,自我總追求美好的事物至希望遠離不利自己的一切,渴求自己的意願能夠恆久、如意和實在,形成堅不可摧的執著不捨。「正見」的 字,意思並不是向外「看見」的 ,而是內心對事物有正確的見解。

三十七菩提分法(三十七道品) 是原始佛教與部派佛教最具代表性的修行實踐法門,內容可分七類,依次如下︰(1)四念處(四念住),(2)四正勤(四正斷),(3)四神足(四如意足),(4)五根,(5)五力,(6)七覺支(七菩提分),(7)八正道(聖八支道)。當中八正道以正見為首,而正見更為進入初果須陀洹的必要因素。(編者註)

「......假使有世間,正見增上者;雖復百千生,終不墮惡趣。」
                                                                北傳《相應阿含》788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