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4月22日 星期一

《世上唯一人人共通的真理》

         你說你的理,我說我的,各有各理,世上唯一人人共通的真理,就是死亡

人體是由數十億個緊密地配合著工作的細胞組成,細胞也是人體內最細小的生命單位。

人體內每秒鐘約有五千萬個細胞會死去,並同時由另外五千萬個新生細胞所取代(有說每分鐘有1億個細胞死亡)。細胞的生命週期按其種類的不同而有所分別。所以,人體細胞相當於每2.4年更新一代(有說七年完全更新一次) ,總而言之,生物物理上的細胞更新及分裂,是分妙時刻在死去及替換的。

        睡覺是每天都發生的一種小死亡。我們這個時代的人,爭強好勝,從早到晚,爭強爭逐,貪財、貪名、貪利,什麼都要爭,實際上臨死的時候,一樣也帶不走。也許你認為“我現在還沒死”,那是你一種錯誤的想法。你每天晚上睡覺,睡著就是小死一番,天天都要死一次。人睡著和死亡時候都處於休息狀態。只不過睡著的時候是短暫的休息,人死後是永久的休息罷了。

命根斷絕即是一期生命的完結,是死,這也是最為人熟悉的話題,也是一般人人最不想提及的真理。

       認為:「我今天不會死」的想法是有害的行徑。雖然人人皆懷有最終必定會死的想法,但是直到臨終的那一刻,我們天天依然執著:「我今天不會死」的想法。若我們不著意對治這種心態,便會繼續被它蒙蔽,認為自己將會永遠久住此世。假如我們具有這種心態,就只會不斷地想著要怎樣追求今生的安樂和逃避今生的痛苦,心中總是想著需要這些東西或那些東西。由於我們從不會想及來生、解脫、智慧等意義重大的事情,所以便不會生起趣修正法的念頭。即使偶爾也會從事聞、思、修等,但是由於只是為求今生的利益,遂令任何修習善法的力量變得微弱,獨力難以常久持續。

    倘若我們被希求身體、性命長住的想法蒙蔽,便會對利養、恭敬等事情產生極大的貪著。對於阻礙自己遂願的事情生起強大的嗔心或畏懼,對於它們的過失一無所知而生起愚癡,於是便會引生出我慢、嫉妒等煩惱,如同墜入洶湧的河水,隨波逐流。在一切想法之中,以無常死歿的想法為最,因為這種想法能消除三界一切貪欲、無明、我慢。

從入胎受生於這個世間的第一晚開始,使日復一日,永不停頓地走向死主的面前。在臨終時,現世的一切完滿美事僅成為回憶,如同醒後憶起夢中的快樂經歷。許多在上午看見的人們,有一些在下午已不能看見。許多在下午看見的人們,有一些在早上已不能看見。

思維死期無定,這是最能改變自心之法,所以必須勤加修習。

1.  親友無助益-當我們看見自己必須步向下世,這時不論有多少極為關懷憐愛我們的親友圍繞在身旁,可是連一個人也不能隨我而去。

2.  財物無助益-即使我們擁有堆積如山的華麗珍寶,可是連一絲一毫也帶不走。

3.  自身無助益-就連這具與生俱來的骨肉之軀也要捨棄,其他身外之物更不用說。

應想:現世的一切圓滿美事均會捨我而去,而我亦會捨棄它們而前往另一個世界

    我們被死主牽引離世時,除了善惡隨身外,其他人們皆會回去,任何人也不會和我們同行。生起念死之心雖然頗為艱難,但由於它是道的根基,所以必須努力不懈。應知我們終必一無所有,獨自步向後世,所以除了修法外便沒有其他事情要辦,這是由不貪著現世開始。

        每逢早上從床上醒來的第一件事,就是念及自己還活著不死,亦正如每一天所思惟的法,也不離無常及死,修此的方法,簡單至極,只需在日常生活中,數數把面對的一切境況,關涉到因緣散聚的無常,也思惟自己亦會因為非不無常,所以也不免一死,而且死隨時會到來,於是萬般皆可放下了。此法的益處,從根本佛法的《四阿含》乃至曾讀過的《菩提道次第廣論》[共下士道],皆有詳盡論述,唯後者的文句表達方式較為有系統,於是撮出有關重要文句整理,加上其他的參考資料,編撰寫成以上的段落,一切歸敬各位先輩聖者。

“死是一件不必急於求成的事,死是一個必然會降臨的節日。” 史鐵生(1951.1.4-2010.12.31)

2024年3月17日 星期日

《人生最重要的兩個道理》

        我們俱生以來追求快樂,而佛法說人生總是不完美的(就算一件件被認為是美滿的事情發生了之後,隨來的平淡也是不圓滿的),所以,我們的腦拒絕接受任何關於生命是苦的外來訊息,並認為這樣便可以減少甚至遠離不完美的的事情。

       我們害怕生病,更恐懼死亡的來臨,因為死亡代表毀滅了現在眼前的一切(尤其是自己認為是美好的事物),但自然規律告訴我們,疾病和死亡是必定會降臨於每一個的身上(我們從母體出生那一天開始,就好像被屠夫趕一步步趕往屠房做牲口,行的速度有快有緩,不過,遲早總是會到達屠房的入口),於是,我們很自然地,害怕及意圖逃避一切有關滅亡的外來文字語言概念,主觀地以為這樣便可以延長生命和對人生更積極。

曾經有一位長輩親戚患上末期癌病,自知生命不久存,有後輩在新年期間,甫見面便祝他身體健康,卻換來兩句:「我現在不健康嗎?祝個啥!」,表現出極為不滿的表情,他的內心根本就十分害怕即將來臨的死亡,所以不想別人提起 健康 一詞,因為  “健康 二字,內容包含 健康;亦顯示其他人仍然健康而他本人經已不是。那後輩不了解這名詞正反兩者相因相待的關係,令致出口祝福反而討來沒趣。

如果能夠更新整個故有的思想觀念,明白生老病死乃規律,苦樂窮通本無常,時刻不忘,天天銘記,日常每事都以比較平淡的心態來看待,逐漸減少對 死亡 的潛在恐懼,新觀念的增長,也就是舊觀念的削減(暫將不要希冀到達捨的心態),對於 死亡 的恐懼不斷萎縮,代表著內心智慧於人生真理的開展,因為苦與死亡二事,乃是我們此生最主要的恐懼來源。

 或者有人認為,常談生命的 死亡 ,會帶來消極的情緒?那麼要看懷著什麼心態去觀察這兩個生命的真理,例如如果用消極的心態去對待從心中正在生起的快樂,隨即量度到,等待愉悅過後所難免出現的失落感,心中因此生起困惑和衝突,如此就是以悲觀的心態去看待喜悅,那麼快樂也會成為積極情緒的枷鎖。相對的心態,觀察到樂受中的確包含苦而活於當下的純粹享受著樂受,不消極也不過度亢奮,心態截然不同。

我們對 死亡 (無常)兩大生命中的真實道理,若然不懷消極的心態去時常觀察思惟,它的效果反而會是相當積極而正面,因為這樣的思考模式,能逐漸遠離生命中最大的恐懼和衝突。然而,如果平常沒有細思省察這兩個道理,憑以往的實際體驗和觀察來看,它們的一旦來臨,所帶來的衝擊,把我們俱生以來潛伏在意識裡的所有恐懼力量,一時間爆發出表面,那種心靈上的崩潰狀態,遠比先前經已暸解此事實的人,情緒來得消極及失控,畢竟絕多數的人,都不願意用積極的態度,真正面對和了解 死亡 這兩大生命中必然會來到的真實道理

因為煩惱根深蒂固,襌修轉換自己心態去超越 “苦”(苦樂二邊) ,並不是一時的事情,理論要在平日多加如理作意,實踐得從不圓滿處好好學習,自己的心是誰個名人大德也幫不了忙,始終還是要靠你自己。

****我的小毛孩昨天安樂死走了,過往15年陪伴著我,甚至多年同床共枕入夢,我悲傷落淚,只是我一直覺知自己的狀態,我一直都觀察著,但我仍然悲傷落淚,有何不可以只要仍然觀照著抑壓是嚴肅的詞彙,並不偉大可愛,我寧願選擇奔放而觀照。



2024年2月9日 星期五

《實踐之難》

        𥚃所談論的對象,主要以修佛法道理的居家人為目標,其他信奉有神論者如基督、回教甚至於道,傾向牢牢依照經典文字作為生活的軌範多於一切,基本上欠缺主動思惟的部分,甚至乎不容許與故有經典所表達出來的意義有多少偏差(甚至於依人解說),並非在下列所指的內容範圍內。

        世間福德太多或太少的人,對於實踐修法皆有極大的障礙。前者在一生中享盡榮華富貴及兒孫滿堂之福祿,正因如此,心理上或許某時十分嚮往對法之實踐,回歸眼前現實,當下一切我及我所的欲樂,如何能夠放下引誘生起出離心?實在身不由己。後者終日必須為生計奔波勞碌,工作佔去了差不多所有活動時間及內心空間,那那裡有閒情去修法。身體狀況不理想、或者嚴重疾病纒身的,任凴怎樣努力或者羨慕渴望,也提不起勁去作任何實踐事(對於未曾試過親身經歷重病的人來說,他們可能執意認為病重對實踐也無妨,可以設想意識低迷或紊亂的時候如何),也是身不由己!上述三類人,世間福德過多或過少,對於實踐法,都欠缺向順解脫分的良好條件,即使久久渴慕,問題也不容易解決,此乃先世累積因緣,今生唯有量力培養出世福德資糧。

        另外有一類並非大富大貴的人,經濟情況一向無礙,工作順利,健康良好,結婚產子,一生享盡家庭和睦之樂,此等人平日很難想像「苦」的概念(或有意迴避),對於深究探索無常的實踐淡若無味,難以下咽,甜夢驚醒,莫如沉醉。社會上層的所謂高級知識份子,在他們以往學習的過程,曾經在本科披荊斬棘、所向披靡地成功克服困難,凡事充滿信心,以過往經驗的專業思考模式去評估及掌握,他們執著於自己的專門認識,認為1+1=2的公式必然是絕對權威道理,並複製用於佛法實踐的過程中,以為理所當然的㨗徑?通往出世間法之門的世間修法,如果用切頭切尾的世間理論套入去實行,它的成果,將只有名為「出世」的世間法而己。若然堅持執著世間成就的模式,在實踐修法過程中,必然落於日行千里仍在本處的地步。以上兩類人,皆因世間福德比較圓滿,令探頭出來一嘗實踐的機會也厭棄或自以為是。

          反過來說,能夠在逆緣(實踐法的逆缘)境況下,艱苦奮發向上,其效果必然更加顯著,「如少水魚」的心態,正如知道自己生存到最後一天和呼吸到最後一口氣,必定會特別珍惜,每次實踐都以那個心態去策勵,可累積得到不是以倍數能夠算的世間出世資糧。在許多的情況下,逆境修實踐法,如果懂得調整心態,效果還比較順緣好,一般來說,也必須要在順逆參半的情況下,才能彰顯出那種對比而達至更深度的擴展。有些人在順緣較多的環境下好修,另一些則樂於在逆境中奮鬥,因人而異。 

               有類只一味樂觀的人,好像什麼事情來到也可以用正面的心態便能夠解決,看來對每事都信心十足,從來缺少負面的想法,或許有意排除了所有不正面的概念,這一類被稱為世間樂觀者的,修實踐法並不容易觀察到二邊曲直。反之極度悲觀負面的人也是如此。粗心大意的人,固然什麼也不能成就;極度細微心重,很多時候偏向挑剔懷疑的人,在實戰中亦寸步難移。

               有否想過,莫說實踐之道,開啟實踐之門經已是困難重重,左右為艱,二邊不得,正如生存一樣,順緣甚少,逆緣繁多,歸根到底,外緣為次,內因()為主!內因又以什麼為主?一者殷切渴求,二者覺知(全方位觀察的能力)正念(一直接觸目標) ,三者綿延不斷的耐性與恒毅力。渴求是動機力量,立足於殷切,尋求的心推動深入探究人生的意義,那樣的心態,對一般人來說,很可能是匪夷所思的事(吃玩樂工作睡眠正好,何必多一必須事),在於實踐追求者的角度,內心殷切渴求的力量,是一股勢不可擋即湧上心來的熱流。覺知和正念是繼渴求之後,二而一的同體弟兄,實踐的過程中,每一個當下都走不出覺知和正念!一旦真正向內觀照,禾稈可成黃金!於苦受中觀察到樂,從樂受中覺察到苦,在不可意中可以看到可意,在可意中可以隨觀厭逆,苦樂通捨。覺知苦樂捨三者之間互相的條件關係,在那個可變換的因緣下,任憑外緣怎樣風高浪急,內觀苦樂捨皆能有助於排除所有障礙,趣往實踐之門。綿延不斷的耐性與恒毅力,是內因當中最不容易觸摸及維持的心態,路遙知馬,何況一生中所有有意識的時刻,在實踐法中,就算以六入處修,許多時候都會碰到與固有心理或當時在世間利益情況(或人士)相衝突的事,縱橫變化,需要極度思考,談則容易,實踐起來,那種常常覺得要協調的付出,在在令人偏向放棄。實踐靜心需要更大的耐性與恒毅力,那一種自我深入了解的藝術,與自己一貫的生活習慣和步調,可能格格不相融入,由於不斷實踐靜心的過程中,必然引發更加傾向出離的心態,個人的環境不就的話,途中很容易令人放棄。

        相比起實踐,經常出席團體聚集的儀式,在任何一個宗教信眾來說都從容得多,在「神聖」的場所,每一個人都似乎是聖者,被動性的接受,因為腦子知道那只是心靈「一時之渴求」,所以内在固有觀念的力量不會太過抗拒,衝突自然亦一時變得好像完全消退,感受多良好,等到走出那個場所,一切怎樣?究竟內心有沒有真正因為那種儀式的舒暢而改變?實際上,從一般人的角度去想,不理自心能因此改變與否,參加那樣的場合,每趟一時之快,感受真的比起自己起行去實踐,感覺舒適得多。

宗教這一回事,神教幾乎依於教條,教條相似於本教之戒律,亟須信奉者沒有懷疑地去緊隨,還有就是给予信眾群聚活動的形式。對於大部分人的心來說,須要觸碰到教條或形式等才覺得是進入了所謂「信仰」及「宗教」的行列,作如是想法的人,絕大部分心中都抱著在教條及形式之下,洗滌他們之前和之後的凡俗心靈,設如是想的信眾,包括佛教的幾乎所有宗教都無異。實踐的佛法,是試圖去改變自心的一門教育多於信仰或宗教,因缘廟堂皆在心,正道是載具,法無定法,只要能改變自心,正見正念,如理作意,你自己可以隨便去定義它的實踐内容!倘若認定自己少少的錯觀念也沒有,或根本不知道有那一回事,即不能更新昨天自己的執著,欠缺改變自心的能力,那就人生過百歲也不如一天的知道。能夠令自己不斷更新觀念的方法,亦不可執为實有,在路程中一邊拾起一邊放下,日積月累,如果覺察拾到的比放下的多,那麼最好回到起點,重新再來。放下的比拾起的少,最後兩手空空,把自己的身心也抛掉!

眼前的一切,皆並非真正屬於你自己的,想過去了的人事物,你曾經怎樣擁有過?現在擁有嗎?一點都沒有,有的只是你以為自己曾經擁有過,或記憶中的印象而己,並非真實的,數十乃至百年就是一瞬間便過去,掠影浮光,任憑喜樂憂悲苦,你完全沒有主觀認為就是怎樣的能力,也絕對留不住它們。如果稍有智慧,藉著借來一用的所有千般事物,可以令你在稱譏毀譽和利衰苦樂,成敗對錯的過程磨練中,古道拾級登上,看得更廣更遠;反之幾許花落,百年猶如一夢,歲月催促,無常二字只會使人更加唏噓不已,人生的意義究竟何在?

 

晨曦旭日

暮合餘光

循環不息

朝來夕往

 

不知不覺,歲月從隙缝中偷偷溜走。

無常無主,過客掠影瞬間匆匆逝去。

202401

2024年1月1日 星期一

《真理本平凡》

     普通人只要一日填飽肚子、睏來睡個好覺,大小方便通暢,身心康泰出入平安為之世俗的個人道理。再有求之,錢財福澤、權貴地位、家庭和樂、兒孫成就。十九無不接受為福祿,人世間普遍也會認為如此是符合有意義的人生。

     稍有智慧的人(非指世間聰敏),雖然在這個所謂現代文明的繁華世界上,為數不多,但在他們生命的某一個階段,不單隨波逐流地只顧享受眼前的福樂,開始思索自己過去的經歷與未來,甘願在不拋棄繼續追求上述虛無不實的短暫凡俗價值大前提下,嚮往親近千古不易的真理,那是在經歷歲月消磨的生命回顧下,開始體驗而且覺悟到物質繁華並不恒常的真正道理。

    聖者在這一道時光之輪,用最能使我們大眾接受及暸解的話語和比喻,道出宇宙間規律的道理,乃至人生的終極何去何從,聖者的本懷,是盡可能令最大多數的人明白,於是他們用上各種世俗比喻方式說教,務求使後人能在口傳或文字記載中,仍然可以領略真理的點滴光華,或許由此拾級而登古道。

     真正的道理本是平凡!但愈是平凡的道理,愈不被世人所重視!一者,凡俗的人,最瞧不起與自己同樣平凡的道理,好高騖遠的自然心態,在平等真理面前,仍然期望得到不平凡的待遇,因為他們的凡俗,所以一概什麼都錯過了,他們的生命,最後變得一點意義也沒有,這是個人內在的問題。再者,往昔聖者們所道出的平凡真理,落入「從巧計誇伶俐」的人手上,變成只有「曉得」的人才能正確解釋,誰人「被」選中才可以擔當那個傳揚 真理的重要角色,就算耶穌在他的四福音書中如何的簡單扼要地說明及比喻,似乎也「必須」由有「資格」的 專業人士闡釋才可以算數為真正道理,這個預設是考究到,除非被賜予特許經營的權力,如果你自己去讀,是可能明白的!那聖者宣揚真理的本意豈不被歪曲了?你會認為他們希望當「生產商」必要在「批發商」及「經銷者」的 重重 剝削 下,把真理傳送到信眾的心中,那才是更纯正的嗎?

     支那**人更浮誇,佛祖的根本經典,被束之高閣數千年之久,因為實在太平凡了,不合支那人原本就是炫耀虛偽、自私乃至自大的本性,直至經日本人及西方人傳揚,近代支那人才從後園深藏的泥濘中把佛陀所親說的經典重新發掘出來。任何寶貴的歷史傳承,去到支那地區之後,經歷一段日子,必定會變質或者沒落,這是支那這個民族的祖劣根性,而且根深蒂固。根本大眾的心理就是希求以最少的世間努力,去獲得最大的義利效益,這個不對稱的因果關係,遂使歪理邪行遍滿人間。

 **「支那」一詞,追本溯源,並非貶義,其出於漢文大藏經(CBETA) 642 卷共 1275 次,為自古以來佛法對中土之稱謂                                                                                                                                                    https://cbetaonline.dila.edu.tw/search/?q=%E6%94%AF%E9%82%A3&lang=zh

     真正的道理本是平凡的!因為俗人一般看不起平實的東西,所以代價高昂,而且贗品充斥。日常生活,對普通的事不能生起覺性,尤其是在世間愈有成就的人,愈執著他們的個人聰明和經驗,以為智慧與知識無異。錯認凡是奧秘的人事物才值得渴求,加上以世間的利益尺度去推度成效,以至不知道真正的道理時刻擦身而過,溜走遠去而難見。反過來說,若然聖人留下來,能通向真理的文言是如斯艱澀難懂,那麼他們豈不是一直枉費力氣和心思,或者是愚弄後世人的大騙子?

2023年10月31日 星期二

《靈魂可否轉變?》

     有否問過自己,為什麼會出現在這個世界?或許有些人總是抱著任何必然是如何如何的執見,這件事肯定不會找到令所有人都信服的答案!但,可以推論出一點頭緒,姑且撇開宗教的觀點來說一個非常簡單的事實,我們每個人生下來便有千差萬別的樣貌和性情,即表示在這期生命之前,各人極可能有不同的經歷,而是沒有理由在同一家 工廠製造出來的產品,會出現如此不同的參差特性,而且萬千人類,就算孿生兄弟姐妹,竟沒有一個完全相同的臉孔和性格!並且由此而發展,生命的際遇也不一樣。如果認為斷滅的,無前(過去)也無後(未來) 的生命,那麼是完全沒有邏輯的推論。如果說是萬物由「神」創造出來的,除了「神」不被創造 的謬誤之外,也許最大的理由,是「神」為了彰顯自己全能 的控制力,憑意願而不斷創造,再令他們在某一段小小時空中,承受不對稱的所謂快樂及憂悲惱苦的玩意,過程對被創造者始終完全沒有意義。

     除非盲目順從或不想去了解,如果承認我們這一期的生命必有前因,那麼,亦不得不承認,這一期的生命亦可能將會成為下一期的生命的因。這個題目確實難寫,原因是它包涵的範圍廣深,甚至連佛家自佛陀滅後進入部派時代一直至今,大家對於了解每一個個體並沒有一個恆常不變的靈魂的前提下,也有許多不同意見和演變,何況諸神及一神宗教認許有實質靈魂?那就並非一般人可以理解。在此,我只提出最顯淺的觀點,理性地讓看者了解及思考。

     首先,如果認為我們每個人都有靈魂的,便要發問那一所謂的靈魂,一是否由某一位造物神所造?二是該靈魂是否一個永恆不變的實體?對以上兩個答案都認為「是」的,要思考第三個問題:那麼創造靈魂的造物神又是誰創造的呢?斷不會無中生有吧?好了,就算不計第三個問題,那造物神創造那麼多的靈魂的目的是什麼?是遊戲嗎?好,又不談這個創造目的的問題,最現實的,是那個由某一位造物神所造給我們每一人的靈魂,是一個永恆不變的實體?還是常變易的?或是可由我們自己意志去改變的呢?若是永恆不變的實體,則我們為什麼在有生時不可以作惡,只要信 (創造我們的神),一切惡皆可盡行(有什麼理由令人不行),一切善始終多餘(對自己無效益的不幹),確信 對於往後的便拜託了,懺悔後藉力之大能也得赦免其罪。若靈魂是常變的?那麼,它依據什麼條件而變?如果是依造物神的意願,那麼答案和不變的實體一樣,只要 就可以了!最後第三個問題,是所有實踐的關鍵,如果藉由自己的意志可以改變,就算那一個靈魂是由所謂「造物主」所賦予,我們每個人只要依照宇宙的規律少行惡多行善,那正確的道路必引領我們進入所謂的「天國」!按照這個道理,那麼為何要必定相信那個造物的

          那麼,我們可否真正思考一下,究竟自己有沒有靈魂?先拋開佛法的「無我論」,那畢竟現在對我們凡夫來說,仍是未能親證的文字概念而己,實際上,在我們心目中,時刻顧念的是有一個「我」的存在!如果出於實踐上的想法,不可能一下子便從心底裡百分百了解到「有」或「沒有」那一件事,於是,讓我們首先莫關心「有」與「沒有」的問題,直接去思惟在生命過程中,自己是不是有能力去改變自心,那是當下最明確不過的指標抱著堅毅不屈的信念去自力莊嚴自心的人,抱著不懷疑改變自心可以在未來生命中一直延續下去,終有一朝能夠達成親證的人,內心已經沒有可以裝載是否有靈魂的多餘空間了

     以上我把關於靈魂的道理,用極簡單淺易的方式道出,當中沒有偏見,讓讀到的朋友也持平來細心思考。

 **如果改個說法:造物的 不被人類 人格化 而我們的靈魂,或可稱為我們將來在宇宙中的角色,又可以依我們的自由意志去改變,這樣說便很合邏輯。

** 可引人去行善是屬於另一個問題的範疇,的確,有很多人間無能審判的罪惡,需要藉著一個至高無尚 的觀念,去達至令人對人類自我操守的監管。

2023年10月9日 星期一

《我們究竟有沒有靈魂??》

     佛陀在古印說法之時,遺留下來的根本佛法經典,曾多次清楚地說明,除了五蘊(色受想行識)之外,並沒有一個實質不變的靈魂與我們同在,其他宗教如新舊耶教、回教、印度教及其他神教等,甚至當佛陀滅後數百年,部派時期佛教的犢子部及後期的如來藏佛教,都難以擺脫認為每人都和一個靈魂或相似於靈魂的非物質個體同在(或暗示相等於如此類的觀念),所以,無論前世今生的輪廻是否存在,或個人死後上天堂下地獄等,除非是斷滅(沒有過現未三世)或唯物論者,一概都要把一個像靈魂的東西隨著肉身的毀壞而再延續那一個 。如果沒有如 靈魂 ,誰去 上天 下地 輪廻乃至成賢成聖?在文言或概念中可能擺脫 我有靈魂 靈魂即我 的成見,但在內心的深處, 的觀念卻恆常存在著。

     在古印度佛陀的年代,眾多哲人及宗教師之中,只有釋迦佛一人倡說人只是由五蘊組成的緣生體,當中並沒有一個實質不變的靈魂。稱為修大乘佛法的人,以滅我法二執之煩惱為主,如果修行者執著有一個 靈魂 ,那麼,如何勤奮地修習也是枉然,佛陀所傳的法也變成是互相矛盾的騙局。沒有一個 怎能修?以一個沒有一個 的所謂假 能修什麼?以沒有一個“我” 的所謂假“我”去修,最後為何可以成為「另一個」不再輪迥的什麼?

     耶穌基督在中東所行的,則剛好相反,試想像,在比較基層社會水平的群眾中,如果當時耶穌在他的宣揚中,沒有提出神、上帝、靈魂,或如此這類的,怎樣去凝聚當時當地深入一般群眾,廣泛流傳的神衹思想?倘若耶穌也宣說如古印度佛陀論說的一套 諸行無常,諸法無我則今天我們必定沒有機會可以知道歷史上曾出現過如此這般的聖人,因為當時根本沒有誰會相信 五蘊無我

     三千多年前的古印度,那時的宗教及哲理思想,已發展到一個相當蓬勃的階段,百家爭鳴的社會景況,並不是兩千多年前中東一帶的宗教哲學文明可比。況且,佛陀也沒有回答他死後將往何處的一連串疑難。盲眼的人沒法知道視覺正常人所接觸的世界,有一天他們眼睛痊癒過來,自然會了解,治療過程中唯有遵從眼科醫生的醫治。

     關於「我們究竟有沒有靈魂」這個問題,其事實並不是我們一般凡人可以清楚證實或推斷。它的不存在或非不存在,是遠超過世間概念的想像,在生命中尋找真理的人,正如考究我們死後將往何處?根本不必花費大量寶貴光陰去推度或爭論靈魂的存在與否,最主要的話題,還是靈魂是不是一個實質不變的個體?它可以被更新改進嗎?先莫討論究竟真理,如果認為實質不變的無可改變,那麼去相信神應該比較實用。“諸行無常,諸法無我…”,相對來說,是難行道,是極難行道。為什麼?相信自己被創造的此較被動,令心理有所倚靠大能的輕鬆感,沒有被創造而緣起事,什麼大小的都全靠自己了,你認為如何?



2023年9月6日 星期三

《沒有言語的當下.下》

    但凡專注於自己呼吸便好像睏倦有睡意、或者一旦專注頭腦便想著其他的事,此兩者**需要時間和毅力來克服,睡著了總會有醒的一刻,頭腦想著天邊的事也一定會回來,不要與它們梗碰,更不要責備自己,醒來或回來,就是簡單的知道自己曾經離開過專注自己的呼吸,而現在回來重新的再專注了,必須珍惜特別珍惜!專注於那「甦醒的一刻」是十分重要!下一次,或者再下一次,你必定會將離開的時間縮短,因為你經已把專注的強心針,注入甦醒的一刻。記著,切不要責怪自己的昏沉和妄想(散亂和掉舉)當甦醒過來的一刻,是你的正念及覺知力量「擊倒」昏沉和妄想的時候,是你在那過程中真正要把握的良機,那一刻正念及覺知的力量最強(如果相對弱便沒法從昏沉和妄想中甦醒過來),切勿平白讓它溜走,充分地專注和覺醒,感恩於那個時刻,感恩於能創造如此契機的昏沉和妄想,從中能學習把禾草鍛鍊成為黃金的藝術,有朝將成為解脫苦因之讑匙。

**散亂:在多境上極之躁動。掉舉:在緣一境上極之躁動。

     專注於呼吸便會緊張起來的人,因為緊張背後的成因,可能很複雜,所以,建議有如比問題的禪修者把雙手輕觸自己的腹部,只要用手掌感覺呼吸時腹部的起伏。將來某天,或者那個一旦專注呼吸便緊張的情況改善了,還是可以逐漸地轉回專注於呼吸上的。

     專注呼吸的方法,各家繁多,甚至於莊子在其內篇《大宗師》中,描述真人的呼吸及至腳踵,其息深深。真人之息以踵。毋須令簡單的方法變得複雜,呼吸從鼻孔進出,我們便簡單地把專注力輕放在鼻孔空氣進出的位置好了!以下的幾點是要留意的:一是無論開眼或閉眼,都是用心的專注力去觀察一呼一吸從鼻孔的地方進出,不是用眼睛去望著(似乎是慣性像平時打開眼睛一般的),而且可以感覺到吸入及呼出時空氣的溫度差異。二是無論自己的呼吸如何的變化,自己的專注力只作為一個在旁的觀察者,切莫嘗試加以調控或干涉,這是十分重要的。三是坐姿和練習慈心一樣,端正而不要靠椅背,初修習每次五至十分鐘,可放在練習慈心之前。

     即是說,自然呼吸,然後自己的意識扮演一個旁觀的角色,在旁專注著呼吸,不要加以任何控制,如果感覺昏沉睡意,也不要特別去管,若然雜亂的思想來來去去,唯一的方法就是不要加上自己的意見,似在旁觀看著它們來了就走,停留一會也任由它們,只要那個專注力不去參與,妄想是會自動離去的,一旦強要它們離開,或試圖改變它們,任何主動的控制,將必然導致加強妄想的力量,這點要切記。

     專注著自己的呼吸,只是希望暫且享用 沒有言語的當下 的一種手段,它並非目的,能夠成就專注於呼吸而達到暫時「離開言語概念」的當下,它的情況就如釋重負的輕鬆與平靜,好比炎夏中的涼風,寒冬裡的暖流的令人舒暢。

 最後,說到以上觀呼吸及以往曾寫過的屬於慈心禪一類靜心方式,一群興緻勃勃的初學者,懷著無比的熱情去學習,到頭來,能持續修習的常千中無一,或許有時會破例的見千分之二三(說的是持續窮其餘生去修習靜心的人),這是現代繁忙社會的普遍現象,工作、疲累、日務、及其他有聲有色的吸引多了。靜心這一門,淡淡然無味,久久才稍見功的修持,若非真有千般放下的能耐,如何能日久堅持?話得說回來,如果能夠有緣遇到益友良師,不斷為這項只問耕耘的靜心法門加入新的動力原素,它又有可能從荒廢了一段日子之後再重新起航出發的,所以,絕大部分初修的人,不能離開善知識的關懷和互相推動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