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8月1日 星期六

《實踐修行之前》

    往年由於報名家長人數不足十,我推卻了逢星期五放學前,另開一班家長佛學初階班,今年校方舊事重提,徵詢我意見,我回覆待九月再作商量。我則把握六、七、八這三個月的日子,將以往家長禪修班的佛學初階講義為基礎,重新再編輯佛學初階班的教材,去除了枝葉,使之更簡易明了。(上星期7/25帶佛學禪修班家長去訪大圍慈航淨院,並得悉師父和一眾師兄們將於2016年一月在元朗劇院舉辦佛學初階班,於是我再次推卻在學校開新班的主意,改為到時把慈航淨院佛學初階班的宣傳海報和申請表格,轉交給校方。)

    在半個月編輯時間當中,不斷思考作為佛學班講者與聆聽者的互動關係,把每個教材資料的細節調較到適合初學佛法者的能接受程度,更牽涉到聽眾的趣味傾向。在編撰的過程中,令我不期然想起,有意學佛者,除了必須從印度佛教歷史角度去了解整個初階佛學的總綱外,未真正啟動實踐修行的人,能夠先修好一些類似密乘所說的「前行法」,往後對於自身去體驗實行,必定能事半功倍。

    什麼是要先要修的呢?首先,必要使自心柔軟如棉絮、鬆若塵粉。心柔如棉是慈心,鬆若塵粉當可吸收任何法的甘霖為養。慈心的前行,我在禪修班的課堂上,常強調修慈心禪(201411月的文章) 的必要性,大概每天一次一小時,或至少每星期五次,連續修約五年,等到淚水差不多流淨了,這個慈心的前行,也就相當於修到,在心中開始能夠反映出多少內在潛藏著本源無瞋恨(抗拒)的狀態,那個階段的慈心,並不如昔日熱烘烘的愛,亦不會像陷入負面情緒中的同情憐惜,它是處於比較冷卻了的悲憫狀態。硬如鐵石的性格根本無法給予任何可令自己重新調較的空間,修慈心禪的另一個好處,是擊破並粉碎了心中對外的堅固防禦,此等原本就是長期恐懼與衝突的真實來源,因此而造成多重的抗拒,唯有掃蕩剷除了所有頑石之後,心才再獲得重生,接受未來不斷更新的洗禮。慈心是所有修行者的基石與活泉,失去了慈愛的心,所有的實踐修行也就全盤喪盡無餘!

    第二點要修的,是去透切明了一切事物的不完美性質,亦即是「緣生、無常、苦」。從日常接觸的人、事、物去反複不斷細思,深入了解眼前事物皆由眾多條件聚合而生起,他們的條件一旦不足或缺乏,眼前的事物就散滅了,事物的生滅,就是緣聚緣散的結果,理論上是那麼簡單,但心理情緒上的無能為力,卻是眼前所有的一切,尤其是自己擁有的(真實說的並不能擁有),或與自己有關係的,總覺得實在實存,好像永遠不會變易或消失似的?所以,緣生(藉眾多條件聚合而生起) 、無常變易,因此而不完美()的事實,需要在數十以至百年的一生中,經常不斷地從自身體驗接觸到的人、事、物,不加上任何負面情緒地去探究思考。

那怎樣可以知道這個事實的觀念,能更新對事物實有實存的執念呢?通過不斷去思考之後,小的從自己日常用品說起,往日喜愛的物件(包括金錢財物),一旦損毀了或遺失了,問一下自己,那件事在心中所激起的漣漪,是否與昔日無異?減輕了就是瞭解一部分事實的觀念。再者,對於送贈予他的物件,就算別人比自己更需要,而自己並非不喜歡的,過後有否可惜有點不能捨的感覺?若然又是減輕了,或完全沒有那種感覺,更甚至因別人得其所用而替他欣喜,那麼值得恭喜你了。其實,最大的沖擊還是來自至愛親屬(包括寵物)的患病、意外與離世!就是因為那樣的情況不常發生但又必將來臨,所以更加要在平常日子用心去思惟整個「緣生、無常、苦」在生命中的事實,你不可能冀望只在與親屬生離死別的當時才被迫接受,而自己又不陷入於悲傷情緒中。輪到自己,百年易過,老、病、死又如何設想呢?是總會有天了斷的,不過,如果能經久思惟緣生緣滅的箇中事實,對待自己老、病、死的過程,正如分分秒秒在此世間都發生的出生與死亡一樣,又有什麼特別之處?在內心中能真正的放棄了死亡的恐懼與俗世對該事的附加舖張及渲染,那麼,對於「緣生、無常、苦」的了解,算是比較通達的階段。這個「緣生、無常、苦」事實的思考,雖則放在實踐修持之先,卻沒有終結地一直倍伴著行者,它能令整個實踐過程變得更有理性和穩定。

    第三件也是既屬於前行,亦強調不能在整個實踐過程中輕棄的,是日積月累地把「貪愛」削之更削,需要以無比的決意,螳臂擋車和愚公移山的心理姿態去撼動天地。如果設想是難比登天,那麼必定失敗無疑,但腦海中的觀點,不把事情放於或易或難、可達成與否的任何一邊,儘管去做的時候,就會有機會 輕舟已過萬重山 的。財、色、名、食、睡五類的「貪愛」,是我們這個世間的一般人都喜愛或者難以避免。前三的「財、色、名」既有相互的關聯,例如 豐厚者好「色」(男女之欲乃至聲色之娛)及「名」,具 者招「財」與「名」,憑 兼收「財色」,三者循環,利欲薰心。「食」「睡」屬相近一類,生命必需且在其量方面因個人而定,其準則是不能缺少亦不過多,當中「」少還比過量好,但「」不足對實踐修行無助禪定更必須要有充足的睡眠。以「食」「睡」來維持整個身心的正常活動,如藥物之令病康復,就是正確的見解。

貪愛的欲望,不遏制就是無窮盡的放縱,要再把它控制,需要百倍的力和時間。對於一心實踐修行的人,不受控制的貪愛,就是鎖著雙腳的桎梏,寸步難移;拋開了過份的欲望,心如釋重負,長了翼就會飛。

    總括來說,慈悲是必須修的一科,貪欲是包含在緣起的集滅法之內的項目,如果有智慧的人,明白一點因緣聚散的道理,就會想到世間貪欲的虛妄性,其實從頭到尾,需要以智慧導航整個修行的歷程,缺乏智慧而只有世間聰明蠱惑的人,連慈悲心的門也未必能進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