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7月22日 星期四

《權威之言》

        我的一生,在學校真正努力讀書的日子,只有中五重讀和中六的兩年,其餘從幼稚園開始直至中學五年級的十多年,在學校裡上課的時間都是發著白日夢,每天回家用最短的時間,十分草率地 完成 當天的家課,然後用上每日下課後百分之九十時間,無聊地玩樂嬉戲,想像著永遠都會是那樣無拘無束的日子。小學時期,對於上學那一回事簡直討厭極了(除了體育一科) ;由於學業根基完全不紥實,中學日子,聽老師在課堂上解釋一些書本上的道理,幾乎全都不明白,愈來愈覺得學習的無聊!記得偶然一次在叔父丟棄的舊書叢中,發現一本叫《談話的藝術》的書,似乎就只有那一次的閱讀經驗,埋下了日後對文字的興趣。

        只認真強讀兩年的日子,僥倖被教育學院取錄,與一眾名校畢業的同學相比,才時刻悔不當初!在兩年際的第二個學年,誤打誤撞的,隨後亦無可奈何地被導師「強行指派」去演出西方名作家蕭伯納的「人與超人」週年舞台劇,我的對白多與人生哲理有關,至於了解的意義以便演出更全神之際,向對文字沒多大興趣的我,亦深受冗長的對白內容影響。剛畢業任職教師的第一個年頭,開始對哲學及宗教產生極大興趣,起初後書店找來一些西方哲學的讀物,似懂非懂,其實全不明白!十多年都是如此。及至「89民運」後,有緣認識佛法,自初階而漸入,從沒有任何方針地閱讀及聆聽,最深刻的一次經驗,是佛學初階班畢業文,當時我曾讀過台灣佛教居士方倫著的《今願室文存》一書,內容說佛史中提婆達多害佛,從頭到尾都是一場給世人表演的戲論,於是我走到九龍太子道的佛教青年協會(當年找紙本書冊的字句內容,是現今有電子大藏經無法想像的),從圖書館的六冊《大寶積經》中找到該段文字(大寶積經》全冊128卷,幸好翻到的第二冊末中找到了)

佛言:「善男子!若無提婆善知識者,終不得知如來具有無量功德。善男子!提婆達多是善知識,共我諍勝現作怨家,得顯如來無量功德。善男子!提婆達多善友知識,在於宮內語阿闍世王令害如來,時王故放護財象王令滅如來。善男子!如來見象即調伏之。爾時無量無邊眾生見象調伏生奇特心,即生正信歸依三寶,所謂佛寶法寶僧寶,顯三寶故。善男子!如此之事應如是知。提婆達多是善知識,久來隨逐示現怨家。而諸愚人如實取之,作如是言,提婆達多是害佛者是怨家者。善男子!乃至過去五百世中所生之處,提婆達多是善知識,示怨家事悉是示現顯諸菩薩,及顯如來無量功德。而諸愚人如實取之,提婆達多是害佛者是怨家者。以是不善取義因緣墮三塗中,所謂地獄、餓鬼、畜生諸苦惱處。何以故?善男子!提婆達多善知識者,善修無量諸勝功德,善修善根,親近諸佛宿[4]殖德本,心向大乘、順向大乘、向大乘彼岸,近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善男子!彼壞心故,於未來世生於地獄、餓鬼、畜生諸惡道中。」

大寶積經卷第二十八  [1]魏三藏[2]法師佛陀扇多譯  大乘十法會第九

https://cbetaonline.dila.edu.tw/zh/T11n0310_p0155c09?q=%E6%8F%90%E5%A9%86%E9%81%94%E5%A4%9A%E6%98%AF%E5%96%84%E7%9F%A5%E8%AD%98%E3%80%82&l=0155c09&near_word=&kwic_around=30

        之後滿心歡喜地把上述一段加入初階班畢業文章當中,但得出來的結果,師父不以為意!評語是那一段經文是後人加上去的,試圖掩飾佛陀曾受提婆達所陷害的一段佛史,圓融了當時的衝突!對於那樣的意見,當時的確並不十分開懷?為什麼經中所說的也有問題?那樣的懷疑一直在心中盤旋……直至後來閱讀及聞知多了,了解到佛教各時期及派別經論中的矛盾,於是漸漸開始質疑,大概就算某某權威之言,未經深入查究,我都不會即時相信。

        九十年代有機會認識斯里蘭卡的禪修老師父,我知道他曾長期追隨多位當代名師及奇人異士學習,但從他口中講及的禪修方法,很多時候我會先從反面(或相似但不同)的方式入手,再檢查實踐的效果如何,分析箇中細微的地方,然後回頭再嘗試用回他所講過的方法,比對當中的異同,找出更適合自己修習的方式。

    其中令我印象最深刻的,是老師父曾經講過,每晚臨睡前把那天所學到的從新回憶一遍,以便記憶;我呢,嘗試儘量在臨睡前把那天所學到的全忘記!實踐出來的效果,有相同的也有不一樣的。如果把 所學到的從新回憶一遍 ,會加深對所學到一切的印象,尤其是在臨睡前回憶;我反轉過來刻意把它們都忘記,事實就另有一股力量令我記得清楚,另外,我還發現當我忘記了從某人所口傳或在文字上的道理,它們將會轉變成我自己的概念,而不再是別人的口語或文字,這種轉換,相信對每一位禪修都是十分有用的。

        最古老遺留下來的佛教經文中,有一段「給瑟目大經.葛拉瑪經」: ……你們不要因口傳、不要因傳承、不要因傳說這樣、不要因經藏之教、不要因邏輯推論、不要因推理、不要因理論的深思、不要因沈思後接受之見解、不要因有能力的形象、不要因「沙門是我們尊敬的」[而遵循],葛拉嘛們!如果當你們自己知道:「這些法是 不善的,這些法是有罪的,這些法是智者所責備的,完成與受持這些法導致不利與苦。」時,那時,葛拉嘛們!你們應該捨斷。[南傳增支部三集65] 這段經文在這一章經中正反善惡兩面共出現四次之多,但只有南傳的有,傳到中土的北傳誦本卻沒譯出出那樣的文字,我想這些並不是原誦本裡和南傳的不同,十九是中國歷代的統治者都是用愚民政策去控制人民,設想人民愈是愚蠢就愈易於統治,直譯那幾段經文豈不鼓勵人不服從和思想作反?!支那統冶者百千年來,一向當人民為奴為婢為賤!

        我則每每在禪修或佛學講座的第一講便首先提出上述的「給瑟目大經.葛拉瑪經」,如果沒有懷疑的頭腦作為推動力,只一味的聆聽及順從,根本不適合研究佛法!


2021年7月4日 星期日

《接受與放下之間》

     真實的道理不能單從文字語言的概念中獲取。透過文字或語言為知道的橋樑,於是我們有證實(親自了解)道理的機會,而那些給予的機會,由於腦的操控(排斥及篩選) ,亦有可能帶引成為偏差、或與真實道理背道而馳的方向。

    文字語言的接受,因為各人先天由來領受等流及後天自我經驗的差異,令轉換後所形成的概念,各有相似或大多不一樣的狀況,同樣一種道理,深層的解讀必定不可能百分百相同,或許更生起相反或扭曲了的理解。

     通過文字語言的概念,從中吸取為「親證」真實的道理,心理路途為「自我革命」,是曲折而且十分複雜費力()的,所以世間大多數的人,皆傾向於隨波逐流,甘心作「奴」,以他人大眾主流的耳目及行為,作為自己想像中的理想,而懶得耗費心力去開拓自心的天地。

     從文字語言中摘取道理,作為決定自己身語行為意圖的基礎,第一步是在於接受與排斥外來文字語言所形成概念的過程中,是否與固有的概念形成衝突,或心中自然衡量它底衝突的成分,是不是仍然可以少分立足於自心目前的一個小位置之中,這個第一步,通常慣性自大及操縱心靈的頭腦,經已把百分之九十的「外來」文字語言訊息擯諸門外,經過禪修訓練而帶著覺知,主要是覺知與不太過固執,可以提升那個接受性。第二步並不比先前的容易,接受歸接受,它們的一時印象,是否能夠在心中成為概念,而那個概念本身,在立足於「本來就不屬於自己土地」的當下,是否能夠與原有的概念融洽共存,並剌激絕對優勢的它們形成變革,那樣過程的因緣條件,比起第一步去接受「外來」的資訊,其莫能知曉的深層反應,連久歷禪修的人,能覺知及觀照者,也未必能覺察得到。第一步接受的步驟完成,在繼後第二步的過程中,亦有超過百分之九十「外來」的資訊概念,仍然像紙上塵灰,薄薄的紙張,當外來的空氣成為風,或出息之為氣,內外條件稍一變化,那些新來的概念便即時無法在心中有立根之地了。第三步可能更不易為,我們正歡迎似乎新概念的欣喜,並轉為實踐思考及行為的觀念,而反過來檢查並調整那個固有(新舊融合)的觀念,然後又不斷重複實踐、檢查及調整,過程中的內外條件亦因人而異,於是得出來的結果(不斷重複更新過程的每一階段非最終結論) ,更是各各大相逕庭。從第一接受,第二共存及第三實踐、檢查、調整的循環,周而復始,不斷更替,於是心中的理念常新。最後有一步,就只有懂得修習佛法禪修者才去效法及嘗試實行,那是把前先所有階段的概念都放下。從修緣起知道因果善惡,從知善惡乃至一切世間有漏皆為緣起而學習不偏執任何一邊,概念觀點生成世間指向,無非善惡無記,亦沒有一個放諸四海皆準的必然性,所以執實一時,對於事情來說,並非絕對的不錯;對於心態來說,則與錯知甚近!「放下」自己所認為的觀念並不是代表完全「放棄」當時的立場,只是「不執」,好像先前在課堂黑板上寫上密麻麻的字句(教師唯用此表達),任憑字體行文寫得怎麼的秀麗,轉了另一課堂,學生得替老師把所有黑板上的文字都擦去,然後學生們都期待著接受另一科老師所教授,那一個時刻,黑板上什麼文字都沒有,比喻就正如那樣。這個心理狀況不同於上述說的第一步,第一步是仍然保留著「原有」的觀念去接受新資訊,這個「放下」是要在未對境時就經常思考的,一旦對境,尤其是「原有」的觀念,與當時「外來」資訊相違背得厲害,因為平日經過反覆有思,於是你有立即完全「放下」的能力。

    正如「不黏著」與「冷漠」的分別,「放下」見解和「沒有」見解是十分相似而根本不一樣的心態,這點要留意。前者是先接受了許多從學習及親自體驗轉換得來的見地,而終不執著地放下,只能夠在既覺知且輕鬆柔軟的心態下長養,能夠做到「放下」的人,能夠真正了解到「不放」與「不執」的分別,言語並不可以完全表達出那種過程的感受。後者的心態繃緊而徬徨不定,凡事猶豫不決,依據他人的心為己想,繼而不知因果地盲目執於一時被灌輸的概念,沒有真正形成自己的觀念前,很快又會被另外一個更強力的心理所依對象衝擊,而更換掉那先前的概念,屢屢就是如此的無助,愚蠢是背後的場景,不覺是當中反映出來的主要因素,世上大多數充斥著那類的人,因為愚蠢和不覺,他們很難真正被教導成為前者。

    能夠接受外來資訊、融入、實踐、檢查及調整,最後放下觀念,加上一類由始至終沒有自己見解的人,細思你自己屬於哪一類?或者某個時刻或場合混合不一?「放下」是最困難的,因為要先做好覺知和柔軟,「沒有」見解是最容易的,因為毋須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