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5月16日 星期二

《為啥要作觀眾》

    生命只不過是一個流程,我們在當中,不同的場合,對著各色人等,在不同的時間和情況下,扮演不一樣的角色,到結束這一期生命的當下,所有人物及場景都成為戲論!

    幼小年紀的日子,絕大部分時間對著父母或兄弟姐妹等家人,通常的角色,非子女便是同胞弟兄(姐妹) ,極可能也有些父母雙方的長輩或同輩,不過,大致上初到人間的階段,角色是較為單純,對家庭長輩和兄弟姐妹的同輩,很自然地,當表達某一件事情或日常生活的細節時,無論語氣、態度或心理都有多少分別,例如對長輩要求想要吃零食,會擺出懇求憐愛的態度,但想與同輩分享食物時,態度就不會一樣。

等到適齡進幼稚園和小學求學階段,扮演的角色便開始複雜起來,學校有老師和同學們,同學們有他們的家長,於是,角色的扮演,從家庭的二三數,必然的擴展超過一倍或更多,人數更不止增加十倍,雖然學校和家庭只是兩個不同的場所,但腦子忽然湧現的角色扮演,是要面對百數十類不同的人物,正因為如此,亦開始了解到面對不同個性的同學們,可能自己要扮演更多不同的角色才會適應彼此的人際關係,這樣的多方向角色扮演遊戲,在小、中、大學時期一直不停地操練實習,角色扮演得好,朋友的緣份可能更佳,比較孤獨的人,通常扮演得較差。

其實,進入社會工作之後,這個角色扮演的遊戲,比起學生時代,愈更複雜得多,因為要應付生活,因為人望高處,要財富和權位,所以大部分人都令自己扮演更多的角色,不同的角色顯然能提高各類人及事的適應性,所以角色的轉換能使人際關係得以改善,終究的目標就關乎自己的利益!

就算你自己是一個普通的人,日出而作日入息,沒有什麼越軌的思想及行為,日常一天的生活,你所要扮演的,也不下十數個角色,例如早上起床首先知道身邊的人,你是另外一半;見到子女們,心理狀況立即轉為父() 的角色;出門工作遇見鄰居,與他打個招呼,你的角色又改變了;走到屋苑(大廈) 大堂遇到看更,和他說聲早晨,你是住客,於是角色再次改變;走在街上、在返工的車上遇到司機及其他乘客,角色又再次改變了:去到工作的地方,角色更可能一分為二三,向著上司要扮演下屬的角色,對下屬當要作為上司的態度,對著同事又要調整了……,你斷不會以對下屬的態度與上司交談?除非刻意想被辭退!也不可能天天如是一個模式,總會有些不同,例如生病便演作病人的角色,假日可能又重演子女對父母輩等等。

寫得長了,那麼為啥在扮演角色的當下,同時要令自己成為那角色的觀眾?我們生活於現代複雜且變化無定的社會,因為我們自己的行為不可能百分百的完美,甚至可以說常會迷失方向,於是需要一面「鏡子」,那面「鏡子」能細意地觀照著我們日常的每一個行為,甚至睡夢中在夢境時亦不離開地觀照著,所謂觀照就是靜靜地專注,而那種專注是全方位的留意,無論你的行為如何,作好歹事、作善惡業,它永遠不會加上半點意見,沒有嘉許或獎勵,更無責難或後悔,衹是作為一個冷靜的旁觀者。

為什麼需要一個常恆沒有意見的「旁觀者」?如果那個「旁觀者」能給予意見豈不更妙?能提意見的叫作「自省」,那是從小學乃至高中求學階段,老師每每拿來教導學生的一種自我檢查的體察方式,它總是會提出正面思考的傾向,因為已作的可能負面行為,所以後來加以「修正」,但「修正」之後又會經常再墮入同類或另外的負面行為,原因是那正面思考傾向的本身已包含負面,一體兩面。沒有意見的「旁觀者」則完全無那個顧慮,自身口意行惡作善,它總是在旁窺探著你的一舉一動,從來就是那樣的冷靜。那麼「旁觀者」的始終作用為何?人類的心態是,在公眾人多的場合應該比較守規矩,獨自一人的環境下,不作大也行小惡事,因為那個時候沒有別人看見?舉些例子,商場地方禁煙,所以便躲在關上門的廁隔內吸食,香港地大有人在。公眾花圃裡,經常滿是煙蒂及小垃圾,那地方丟棄廢物實在太方便,與香港大街道地上的清潔,有著強烈的對比,哦!大街道上隨手丟棄廢物是有可能被即時票控的!走進旺角的小巷裡,情況又有不同,那麼舉一反三,餘事可明白啦!紐約八大道的唐人街旁N車所經之處有個小山坡,滿是堆積如山的非法大小垃圾,相信都是深宵摸黑的作為。不要老是說支那人的不是,紐約每一個地鐵站的路軌上都有許多被月台乘客順手拋下去的垃圾,不過,以曼克頓堅尼街即唐人街的景況最為壯觀!歷史悠久的支那人原本就是擁有每當獨自相處時就不必要尊重自己的基因,而現代經支那共產的愚民教化更進一步而己!但支那人離開自己的國土或被他邦人所影響,自會檢點得多。

「旁觀者」就是一隻靜謐的眼睛,不論在任何時間和場合,在身旁不遠的地方,專注地看著你一舉一動,令你無所遁形!就是那種漠然但關切的注視,不含正面或負面的訊息,反而令人不落入正負二邊的心態,它保持中立,整個專注便不至情緒化:它無時無刻的冷靜,人生所遇到的喜怒哀樂憂悲苦即時成為一個個只有它們原來面貌的事件而己。起初,那個「旁觀者」總是令人不十分舒適的,因為對所有日常生活的事情,都另有冷靜直觀的想法,覺得好像是一種行事的障礙,因為作好事「他」只是觀看注觀著心的反應,絕無半點欣喜;作壞事「他」也在看,後來還好像在笑?久而久之,你會知道「他」其實是自己的良師益友,多生以來經已和自己在一起,於是很有興趣地與「他」一直結伴同行。等到這一期生命結束的當下,所有人物及場景都成為戲論,唯有觀照仍在。

那個「旁觀者」的觀照,能在靜心進入初禪中逐漸與專注結合為一,二三禪中愈催穩定,觀運時又是主動的觀照著,直至出定之後的一段時間(大約三四小時) ,仍止於專注不散。

眼睛能清楚的觀察他物,卻不能看見自身。比喻人無自知之明。《韓非子.觀行》:「古之人目短於自見,故以鏡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