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6月1日 星期五

《為什麼靜心不稱為靜「腦」?》


    靜坐 又叫靜心 ,而不稱為 靜腦 ,是因為它的主角是「心」。

    正如上文所說,心是很內斂、忠實但比較不主動的,腦則是外向、狡猾而跳躍的。日常生活行住坐臥及工作,絕大部分靠腦子來控制和營運,他的長處,是很會以經驗記憶去計度周圍境況的利害關係,從而獲得最大的自我利益,每逢有如此相關連的行為,皆由狡詐的腦子發號施令。

    但在 靜心 的過程當中,腦子慣常的運作,顯然帶來十分多的麻煩。先說進入靜心(靜坐)的過程,好比日常生活的操作,在開始進行靜心之初,由腦子本身借用某種方法去控制自己(),即以心猿意馬的常態來管理跳躍不羈的個性!看來這個進入的階段完全不易克服,所以佛法的經論中寫這個階段為 九住心 ,即從開始靜心至身心起 輕安(輕悅安穩)” 的過程當中,有九個小階,那個古人所說的 字就當作是形容腦子的狀態好了,因為未感受到輕安的時候,還是由腦子操控著過程的每一個細節。待輕安遍滿身心,那時的狀態形容為 逐漸進入  ,在這個階段,腦子的操控基本上也開始走到幕後,前台運作的是 ,並非說心忽然變成主動的帶領著穩定的狀態,而是那個 ”(平衡正直的穩定狀態) 出現 ,令腦子不再需要它平時主要和獨霸的角色功能,於是他不在幕前運作,那時心就能夠好像被重新 發現 的,在傾向的當下配合運行。意思是那個 的狀態不顯現,心就無法全面配合運作,而心運作的時候,腦子便走到他的背後支撐著,一旦昏沉、沉沒、掉舉、散亂等情況出現(或即將出現) ,腦子便即時跑出前台來協調一下,之後又再安住在那個背景處。每次靜坐完結,如果過程是入初禪或以後才出定,腦子是不會走到台前即時接管整個身心的操作,於是自心有一段大約數小時不等極度明晰的狀態,令行者於此可暫享那種平時無法得到的解脫感受。

    在泰緬邊境森林的南傳禪定修行者,亦講過類似以上的經驗,內容大概就是坐到逐漸進入「得定」的時候, 無明 暫時躲到一個隱藏的範圍,以至不能活躍地干涉思惟,於是身心感覺到一種與平時不同的舒暢(輕快安穩) 。雖然他們所用的名詞不同,但坐禪者只要依正途修行,他們的感受都會是一樣的。透過知道原來用自己禪坐的努力,可以在一定時間內暫時拋開平日紛擾著身心的 無明 ,於是,令禪坐者更有信心勇往直前地修行。

    現代繁忙社會,很多日常工作忙碌的人也想修靜心,但他們只想速求功利,亦普遍持這種角度去看待靜心,而忽略並且不明白整個 在靜心過程中所擔當的角色,滿以為靜靜坐下,努力行事必達身心輕安,但嘗試了一段長日子,眼前還是昏昏昧昧的,最終迫於放棄,原因就是他們不解 的特性,以致不能令那個日常慣性控制整體行動的腦子,輕輕放下他的責任,走到幕後。不過,話得說回來,平日習慣了控制整體行動的腦子,他就是身體的樞紐,他的「身分」是 主人 ,忽然由他自己發出指令,驅使他自己消失在台前,不是說了就可以的事。

    依正見因緣的八正道去修才可得到正定,靜心不是可用金錢買來的奢侈品,得定也從來並非一般俗人可以享用到的事,它的本質是向內觀照,過程是淺嚐冷暖自知放下的滋味可以在那裡找到一條趣向出世間智慧的道路

    寫這一篇是為串連起對上兩篇的結果,據佛學禪修講座的學員反映,可能先前幾篇文章的內容對他們來說略為不易明白,有見及此,下次開始,將轉向比較通俗簡易的話題,其實,寫這些文章的目的,主要是探究一些關於平常生活未被發現的問題,希望讀者能夠從中獲得啟發。

綠草甘作護紅花
紅花競艷草無瑕
任運紅花凋遍地
綠草猶在照芳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