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月1日 星期日

《曾經遇過的幾種人》

     曾經認識過一類人,第一次見面經第三者介紹後,好像交淺言深 ,從各方面、用各種不同方式去設法打探對方私人背景的狀況,這等人必定有所企圖,妄想在短時間即可從廣深直接快速資訊中,收集人家或許不一定肯主動開口說出來的各種概況,以便看準機會乘虛而入,絕大多數以金錢利益為目的;這類人雖然較自恣頭腦靈活及口齒伶俐,但犯上急功近利的缺點,容易產生唐突或尷尬的場面,曾遇上的一位,要直至我說出口可否給我本人保留一點私人空間,他才肯罷休,委實令當時的場面極度尷尬,但唯有那樣斬釘決斷的方式,才可擺脫該類厚顏之徒。另一類人,較有耐性的會先作探究清楚對方底蘊,爭取機會例如利用名片上的聯絡方法,繼而再用言語去了解對方實況。老練和更深謀的,耐心地設下策略例如多方面的關懷等,誘使對方自己透露私人狀況,這類不著形跡的令人主動送上自己的私密,是較為「高手」的作法,但目的與先前者無異。

     對心理及佛學唯識稍有認識的人,知道我們每個人的心,都同時有著善惡的根源,此隱彼現而己,你我及一般人無兩樣,除非聖者!有些人開口是德性,侃侃而談,埋口是道理,滔滔不絕,天地父毋,宗教良心,看似一貫道貌岸然的前輩學長模範,此等人的內心及行事,多半不見得光,理論上,他們談的是光明大道,那惡行如何去處理?唯一方法就是內心多往陰黯溝裡鑽研!多年前,我曾經應ICAC的邀請,到該處提供對一位如此這般有地位前輩,被當局展開調查的證據。真正有德行的人,就如同佛祖與耶穌,皆用身教行為去表達,自然而充滿慈愛,縱使說理,也從內容的深處因人因地而施設,絕不會是談枝節學,唱口技而無物。與真正的聖者同行,實際上根本亦毋須用言語溝通,感染的力量亦非言語所能及。

     另一類的人,每在人前必多恭敬語,如果認同古語的 禮多人不怪 ,那麼相去甚遠。首先要了解為什麼那類人要特別多說恭維的話?物不平鳴,對人說話的,話的內容必定有其意義及指向,也表達了說話者內心的傾向,一點點敷衍恭維,絕對不是問題,通常少點也沒所謂的,不說也沒有什麼不好,多說或超過的,倒要考慮那位人士希望在和某某會面時,藉機更加討好對方,為什麼要那樣做作?他的內心必定有某些不平衡的面向,希望借著恭維話語調子的強度,使對方不去計較或忽略那些不平衡的弱面,從而或許另有一個引子,更含有認同被恭維者多多關顧的暗示。不亢不卑或無所求的人,一般必不會說超過應有範圍的客氣或恭維話,這該是一個標準。

     第四類的人,和他相處半小時,他可能口若懸河地說足29分鐘,剩下的一分鐘通常是給他自己一個小小的喘息機會,會作狀勢的問問其他人是否同意他的見解,天下間所有事情他好像都懂得?而且還是專家似的。我所遇到過的這類人很多,這類人狂妄自大,目中只有自己,通常他們的話題除了 大下大事,便是聊說不在場某些人或事的是非。即表示,如果下一次某甲不在的場合,大有可能成為被說是說非的對象。如果你想想,自己確認識這類的親戚或朋友,那麼及早疏遠,避之則吉,必樂得並無後悔。

     最後要寫一寫,當聚會中多位人士討論某一話題時,你一言我一語,某人始終不甚作聲,甚至連臉部表情也欠奉的,除在成長期因為種種環境因素例如常被長輩的責難,而自我壓抑表達的能力,究其原因,不外乎兩種:一是保持緘默者的內心認為該場合總不適合自己發表意見(語出如箭,必有目標,正反簡擇,各執有異。眾人場合,一一難推,容易相違,開罪無知);二是對該話題不感興趣。也有例外,憶記多年前某次,多年前十多佛友聚會,談到 同性戀 的問題,席間十人九認為 同性戀 不是一件自然的事(當然佛子主流是如此),也不應予以同情其所為,我則持相反意見,表示如果認為 同性戀 不是一件自然的事,僧侶們把頭剃光和禁慾,是否等同此類的,並不自然呢?自此以後,我不曾參加過人多的聚會,因為有自知之明。平生只樂筆鋒上,不好人前動舌膛,閒聊茶湯談風月,是非長短兩皆忘。

 **任教小學男校30年,見過多名先天有女性傾向的男性學生,雖然為數不多,但每個級別都有,如果他們長大之後,仍無法改變那生來便是如此的心理事實,若然地球能生而育 ”() 們,但不容納她們的存在價值,那真正是十分可憐及可悲的問題。實際上, ”() 們比起吸食臭煙而令其他人不吸煙人士也蒙受二手煙之害的廣大族群,更沒有絲毫影響到別人的利益及社會的安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