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9月23日 星期日

《法、一切法、佛法與禪觀真義》

    追本溯源,公元100年(東漢和帝永元十一年)許慎著《說文解字》,是中國首部字典。該字典原書已失落,今從流傳下來最古的北宋徐鉉於雍熙三年(986年)校訂完成的版本(稱為「大徐本」)去查,並沒有 字。清代段玉裁 編著《說文解字注》,認為 許書本無。或增之也。 即後來的版本縱使有“法” 字,也是另有人加上去的。只有 而無“法” ,是支那歷代帝權用以控制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的手段,其所謂的 ,即皇帝天子是,實則 無法無天 ,自古無法治,大概是支那一族全民最貼切的縮影。

 清代 段玉裁《說文解字注》

卷十 | 𢊁    | 方乏切

     刑也。平之如水,從水𢊁,所以觸不直者;去之,從去。

㓝也。

㓝者、罰辠也。易曰。利用㓝人。以正法也。引伸爲凡模範之偁。木部曰。模者、法也。竹部曰。範者、法也。土部曰。𡌒者、鑄器之法也。

平之如水。從水。



說從水之意。張釋之曰。廷尉、天下之平也。



𢊁所㠯觸不直者去之。人𢊁去。

𢊁字今依韻會補。此說從𢊁去之意。法之正人如𢊁之去惡也。方乏切。八部。

今文省。

許書無言今文者。此葢隸省之字。許書本無。或增之也。如艸部。本有㪿無折。


       ㄈㄚˇ

 1. 體現統治階段的意志,國家制定和頒佈的公民必須遵守的行為規則:~辦。~典。~官。~規。~律。~令。~定。~場。~理。~紀。~盲。~人(“自然人”的對稱。指依法成立並能以自己的名義獨立參與民事活動,享有民事權利和承擔法律義務的社會組織)。~制。~治。犯~。守~。合~。憲~(國家的根本大法)。政~。奉公守~。逍遙~外。

 2. 處理事物的手段:辦~。設~。手~。寫~。

 3. 仿效:效~。

 4. 標準,規範,可仿效的:~式。~帖。

 5. 佛家的道理~。~號。~。~像。~

 6. 道家佛家的所謂拿妖捉怪的技術:~師。~器。~事。

 7. 指“國”:~文。~式大菜。

 8.

漢英互譯


divisor   follow   law   standard

English

law, rule, regulation, statute; France, French


康熙字典解释
【巳集上】【水字部】 法; 康熙笔画:9 页码:61611(点击查看原图)
〔古文〕佱灋𣳴【唐韻】方乏切【集韻】【韻會】弗乏切,𠀤翻入聲。【爾雅·釋詁】法,也。【釋名】法,偪也。偪而使有所限也。【禮·月令】乃命太史守典奉法。【註】法,八法也。 又制度也。【禮·曲禮】謹修其法而審行之。 又禮法也。【孝經·卿大夫章】非先王之法服不敢服。 又𠛬也。【書·𠛬】惟作五虐之𠛬曰法。 又象也。【文心雕龍·書記篇】申憲述兵,則有律令法制。法者,象也。兵謀無方,而奇正有象,故曰法。 又效法也。【易·繫辭】崇效天,𤰞法地。 又執法,星名。【史記·天官書註】端門次東第一星爲左執法,廷尉之象。端門西第一星爲右執法,御史大夫之象。 又。【後漢·法雄傳】齊襄王法章之後。 又【韻補】叶敷弗切,音拂。【揚子·𤣥經】陽氣高縣厥法,物仰其墨,莫不被則。 又叶芳未切,音廢。【歐陽修銘】奕奕明堂,萬邦從祀,豈無臣工,爲予執法。


--------------------------------------------------------------------------------------------------------------------

    曾於本年三月,把 覺察、覺知、觀察、專注、觀照共五個與禪修有關的名詞簡畧解釋了,現在也扼要地談一下 法、一切法、佛法與禪觀 ” (DHARMA) 這個古老字,並非佛陀所創,是源於古老時代的印度,從一本較為老舊的印度教書籍,有以下的一段英文描述:

Original Text

DHARMA

Dharma means social and moral order, law, duty, right, virtue etc. it means righteousness or good ethical practices according to the prescriptions passed down from one generation to the next. Dharma designates the traditional established order, which includes all duties, individual social and religious. Dharma is threatened and endangered by three great moral pitfalls: lust, covetousness and anger (Kama, Lobha and Krodha). Besides the general prescriptions contained in Dharma, every man has his own (self) Dharma (svadharma), which is determined by his place in the social structure. The correct working out of one’s own Dharma above all other obligations is one of the primary themes of the Bhagavada Gita.

From <HINDUISM>  An Introduction by Dharam Vir Singh 

譯文(從電腦譯)


指的是社會和道德秩序、法律、責任、權利、美德等. 它指的是正義或良好的道德實踐, 按照從一代人傳給下一代的藥方。指定傳統的既定秩序, 包括所有的義務, 個人的社會和宗教。法受到三大道德陷阱的威脅和危害: 欲望、貪婪和憤怒 (貪和 Krodha)。除了法包括一般藥方外,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 (svadharma), 這是由他在社會結構中的地位決定的。對自己的的正確工作高於一切其他義務是 Bhagavada薄伽梵歌**的主要主題之一。

**《薄伽梵歌》:古印度兩大著名梵文史詩之一,成書於西元前3世紀至西元5世紀之間。

-------------------------------------------------------------------------------------------------------------------

    直至佛世,因佛陀向眾生說道理,那些道理,後世稱為佛法現存最初解釋什麼是一切法 的佛典是如下的北傳《雜阿含》321(南傳缺) ,有人問佛陀什麼是一切法?佛陀答 六入處生觸受 一切法,因為除了六觸入處,不可能知道其他的境界。原文及白話經文對照如下:

原文:

雜阿含321[正聞本426-435/佛光本299](入處相應/六入處誦/修多羅)(莊春江標點)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時,有生聞婆羅門往詣佛所,共相問訊已,退坐一面,白佛言:

  「沙門瞿曇!所謂一切法,云何為一切法?」

  佛告婆羅門:

  「眼及色、眼識、眼觸、眼觸因緣生受:若苦、若樂、不苦不樂,耳……鼻……舌……身……意、法、意識、意觸、意觸因緣生受:若苦、若樂、不苦不樂,是名為一切法

  若復有言此非一切法,沙門瞿曇所說一切法,我今捨更立一切法者,此但有言數,問已不知,增其{}[]惑,所以者何?非其境界故。」

  佛說此經已,生聞婆羅門聞佛說已,歡喜、隨喜,從坐起去。

  如生聞婆羅門所問三經,有異比丘所問三經,尊者阿難所問三經,世尊法眼、法根、法依三經,亦如上說。


白話()

二九九、本經經意同二九八經。內容可參考二九七、二九八兩經。

  我聽到這樣的說法:

有一個時候,佛陀住在舍衛國的祇樹給孤獨園裡。

那時,有位名叫生聞的婆羅門去到佛陀住處,彼此見面互相問訊,問訊完後,退坐一邊,稟告佛陀說:「沙門瞿曇啊!您說的一切法,到底什麼叫一切法呢?」

佛陀告訴婆羅門說:像眼根及色境、眼識、眼觸、眼觸因緣所生的感受||或痛苦、或快樂、或不苦也不樂的感受;還有那耳、鼻、舌、身、意諸根,乃至意根與法境、意識、意觸、意觸因緣所生的感受||或痛苦、或快樂、或不苦也不樂的感受,這些就叫做一切法。如又有人說:『這些不是一切法,沙門瞿曇所說的一切法,我現在將它捨棄,另外建立一切法。』的話,這都只是空有這樣的說法,經過數次的詢問後,他卻仍不知內容,只是徒增疑惑。為什麼呢?因為並非真有這樣境界存在的緣故。」

佛陀說完這段經文後,生聞婆羅門聽聞佛陀的說法,滿心歡喜,就從座席起來,告辭離去。

就如「生聞婆羅門所問」三經(指二九七、二九八、二九九等三經)的敘述一樣;此外,有「異比丘所問」三經、「尊者阿難所問」三經、「世尊法眼法根法依」三經,也跟前面經文的說法相同。

[12]《雜阿含經卷第十二》.白話《雜阿含經》.張西鎮 (欠卷22 & 25).依佛光本編號

白話()

三二一、一切經:本經敘述的內容如同前二經,不過由另一角度去說明一切法耳。

 像如是的經教,乃結集者的我們,都同樣的聽過的:有一個時候,佛陀住在於舍衛國的祇樹給孤獨園。

 那時。有一位名叫生聞的婆羅門,往詣佛所,和佛共相問訊後,退坐在一邊。他仰白佛說:「沙門瞿曇!我要請問您有關於所謂一切法之事。到底甚麼叫做一切法呢?

 佛陀告訴婆羅門說:「眼根及色境,和眼識而為眼觸。由於眼觸的因緣而生受,所謂或苦(苦受),或樂(樂受),不苦不樂(捨受)。這就名叫一切法。如果又有人說:『這並不是一切法,沙門瞿曇所講說的一切法,我今要捨棄,要更立一切法』的話,這唯有其言而已。假如你經過幾次的問他,他也說不知道,只增其癡惑而已。為甚麼呢?因為並不是其境界之故。」

 佛說此經後,生聞婆羅門,聽佛所說,歡喜而隨喜,然後從座站起而去。

 如『生聞婆羅門所問的三經』之外,還有『一位比丘所問的三經』,以及『尊者阿難所問的三經』和『世尊為法眼、法根、法依三經』等,均如上說的那樣。

雜阿含經卷 11-15.四阿含譯註.悟慈和尚譯述

---------------------------------------------------------------------------------------------------------------------- 
當代印順長老在佛學著作集『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與開展』解釋 佛法 ,則有如下一段:
第五章 法之施設與發展趨勢

第一節 法與結集

 第一項 法與方便施設

  佛,傳說八萬四千門,在這無量法門中,到底佛法的心要是什麼?也就是佛之所以為佛的是什麼?依原始結集的聖典來說,佛法的心要就是「」。釋尊自覺自證而解脫的,是法;以悲願方便而為眾生宣說開示的,也稱為「法」。「──達磨dharma是眾生的歸依處,是佛引導人類趣向的理想與目標。自覺自證的內容,不是一般所能說明的、思辯的,而要從實行中去體現的。為了化導眾生,不能沒有名字,釋尊就用印度固有的術語──達磨來代表。從釋尊的開示安立來看,「法」是以聖道為中心而顯示出來的。聖道是能證能得的道,主要是八正道,所以說:「正見是,乃至……正定是(1)八正道為什麼稱為法從字根dhr!而來 ,有「持」──任持不失的意義。八正道是一切聖者所必由的,解脫的不二聖道,不變不失,所 [P234] 以稱之為http://www.mahabodhi.org/files/yinshun/41/yinshun41-12.html

      細心推敲一下古代支那對 字的字義,會發現古印度和佛教對 字內容的範圍,與支那區域的意義有異同之處,” (Dharma) 一字在西域所表示的範圍較廣且深。
 -----------------------------------------------------------------------------------------------------------------

    最後,在修習方面, 佛法 禪修(禪觀)” 的意義,隨佛尊者有獨到而精闢的解釋,簡單且直接,可供大家參考:

佛法的真義是幫助我們看清楚事實,特別是產生問題苦難的因緣幫助提升解決問題及苦難的能力

禪觀的真義是在修正看待自己的方式,以至修正對待生命的態度,幫助重新認識自以為認識的自己。我們常認為自己是如何如何,其實並非如此,如果我們看待自己沒有更新和突破,那麼我們是從不會改變自己,與其他生命相對待的模式也不會改變,人與人之間的問題與苦難,也一樣不會改變,生命的問題與苦難亦不可能消除。

隨佛尊者開示.淨土真義

法、一切法、佛法與禪觀(禪修) 這些常常說出口的字詞,必須明白它們的意義,現在簡單解釋了,日後在佛學襌修講座的課堂上,應該減少了疑問。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