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9月1日 星期六

《具備出世福德的人》


    具備出世福德的人,經常都擁有多項下列的特徵

(1)   對苦的感受特別敏感的人。在佛法中,苦為四諦之首,無苦何來出離心,無深苦受何以使出離心更堅決。所以,一生沒有感受過苦的人,任憑在世間如何的聰敏,總是欠缺多少出世間的福德,這是第一個條件,亦是最主要的條件!佛法對於苦為聖諦,稱苦為生命本質之真實道理。有一件很特別的事,就是曾經在生命中經歷過極苦困的人,他們愈能夠對佛法產生共鳴。另外,亦有一個十分奇妙的狀況,曾經歷過或仍在極苦中掙扎的人,如果他們勤修禪定,比較起沒有經歷過什麼苦的人,進入初禪會容易得多(這是唯一令他們能夠感受到活在世間仍然可以朝向解脫於苦之道,而這一刻正是顯現於近分與初禪以後的身心狀態,於是破釜沈舟、心無旁騖地一心專注於業處[心業止住之處,即入定而使心住於一境] 。沒有經歷過什麼苦的人,不可能 假想有那種苦到境窮路絕,再置於死地而後生的心理狀態) ,「苦」不愧為第一聖諦!

自以為快樂為生命之本的人,就算聽聞佛法也是偏向於求諸世間福德,根本沒有領畧出世義理,因為他們不懂得苦為何物?最苦的還不是享不到世間福樂嗎?

 對苦的感受特別敏感,這裡指的是「心」苦,源自「身」的苦受,並不可能直接的成為出世間福德之本,但通常由於「身」的苦受引起「心」的極苦,因此去尋找苦的因() ,佛法的教導,是要去知道和思考「身」苦就是單純「身」的苦受,使它們不至影響心而成為「心」的苦受。「心」的苦受不顯著的人,他們一般都不具有出世間福德,但是因「心」苦而去尋覓出世道的人,其結果是避免「身」的苦受導致「心」苦,豈不回復原來 不具出世間福德之心理狀態?先後兩個只有「身」而缺少「心」苦的狀況是完全不一樣,前者因不知道生命的本質是苦,心力的一時(或在一期生命的某段日子)傾向強方,所以「身」的苦受不引起「心」苦,但無常與無明不曾消失,始終有一天心力轉弱時會引出「心」的苦,它並不是沒有,只是時刻在等侯因緣具足才起現行。後者則「心」的苦受已出現,所以驅使能感受的人去找尋苦的因和滅苦之道,於是,就算如果只是能知道「心」的苦受和去發現它的因和滅苦之道,心理歷程經已因為 知道 尋求,與前者有截然不同的心理狀態。入世無明愚,「身」苦不隨「心」;出世知百苦,苦亦不隨「心」。兩者的苦同是不由於 「身」苦引起「心」苦,但情況和結果卻完全不一。 

(2)   擁有比一般更超卓的覺察、觀察、觀照和專注能力的人。這些能力是什麼?以前曾經分別寫過,現在不再細說。具備這些能力的人,皆有利於聞、思、修學,所有關於佛法的學習和實踐,都需要這類的人才能達成。相反,此等能力較弱的人,對於成就當然事倍功少。

(3)   三心俱備初心、直心與深心,即赤子之心, 乃不歪曲之心, 是深入探究之心;此三心加上耐心,為一切出世福德的人必須具備。不認初心,轉為蠱惑,對出世法根本無法接受,何來堅持毅力?

(4)   百無禁忌性類禁忌多的人,執見必重,執見頑強的性格, 自我的妄見必深。佛法說 無我,執著 自我的人,就連 無我這一個文言概念也放進 自我裡面,他們的執見,阻礙一切趣入初級門檻之路。不計諸多禁忌的人,心態自若,愈少禁忌執見的人,愈能夠通達佛法的廣深處。 知苦 放執是入法之門,欠此二味無「法」可見。所以,任憑所謂的「佛教徒」(或比丘比丘尼等)已信佛及 學佛多少年,如果發覺其 執見”(我及我所) 仍重的話,很顯然地,他是浪費了光陰,或誇大了日子的功效。

(5)   身體的狀況不妨礙修行的人。長期嚴重病患、精神病患者、盲聾瘖啞等,皆俱生缺乏出世福德。身體的狀況需要能專注於所見所聞,才能理解道理;另外,靜坐更需要身心一致的配合。就算平日情緒有多少問題的,如果他能夠自知自己的情緒起落,對於靜坐配合修行是可以的。有嚴重情緒或精神病患者不能靜坐,因為有可能會導致發狂!這點要留意。

(6)   對於眾生抱平等觀念的人。慈心好像是包涵著所有法的母親一般。學佛是需要一個寧靜穩定的心境,對萬物生起慈心,並以平等看待之,能削減執見煩惱,容易平衡內外的衝突,心境自然平和無所畏,思考就更容易通達。 

(7)   能夠尊重自己及別人的人。為什麼首先能夠尊重自己,才能夠尊重別人?我們自小都被教導不要在人前丟臉(要檢點、知言、禮讓,恭維等等) ,換句說話,在別人面前是要表現得不要失禮,那麼別的人不在的時候呢?日後成長之後,我們是否被如此的教育潛移默化地薰染成起碼兩重標準的人格習性?在眾人、面對長輩、面對上司的場合、在現在及未來將會可能向他()有所要求的人士面前………及至很多不同種類的人士面前,表現都不一樣,是因為迎合那一些當場對方人士的心態標準,而自我作出內心的調整,以致能達到 不在人前丟臉的目標。 

有很多人,可以說是很大部分的人,因為要生存,因為想到自身利益的後果,正如上述的做法,亦無可厚非,不過,當他們獨自一人的時候,大大小小的事情,會作出毫不尊重自己的行為,自己在眾人前行使尊重,那麼自己是不是一個人呢?在自己的範圍內就毋須尊重嗎?想而自覺,能夠尊重自己的人,具備出世修行的本質,因為他們的內心尊重所有萬物。內心習慣執持多重標準的人,慧命在不知不覺的分別心操控下,衰竭至死有而還,生生世世仍帶著這麼的執著,在世間可能十分聰敏甚至狡猾多詐,但與出世的正法觀念背道而馳,相去愈遠也。 

當今有許多支那人,在眾目睽睽之下便什麼事情都依規矩及一切好像平等,因為這等人要用「畫皮臉」的人格來包裝,等到獨自相處的時,即撕破那張假臉皮,細利作小惡,巨利作大惡的無所不為,此等不尊重自己的動物,由地區當權者上行下效,此類人在現代的支那共產實用主義控制及洗腦之下,對自已、他人乃至其他萬物都難有半點尊重,心中只有世間利益,難怪正法在這片土地墮落極墮落!

(8)   能夠設身處地的人能夠設身處地的人,心胸必然較為深廣,能容納更多不同的見解,對於學習有極大的幫助。又因為這一類人說與做出來的都會因人因時而契機,所以更能把佛法薪火相傳。另一方面,能夠設身處地的人,更容易從 別人身上看見自己,這是隨時隨地可以學習的好處。這一類人亦不易開罪別人,因為他們經常把自已放於他人的位置去設想。

(9)   毋須為最基本生活擔憂的人。就算是出家之人,都要有最基本的生活條件,才能安心修行,在家人亦然。反過來說,富貴而生活太奢華的人,很容易忘卻本性,他們對於修行,抱著只有多少一時羨慕,而平日的生活方式,則與實踐出世  法完全不一樣的心態,所以佛陀拋棄王族的生活,理由在此。

(10)   情緒不經常輕易波動的人情緒穩定的人,能一步一印可地向前邁進,不因鬧情緒而退轉,更不會因小挫折而輕棄。

(11)   常滿足於目前境況的人。滿足於現況,貪求物欲與慾欲的心便會相對減低,那麼心才會安穩於修行。如果心猿意馬的躁狂,就欠缺內觀的能力。

(12)   不崇尚追求世間富貴及權力的人。追求權貴是極度傾於外向的做作,身心的能量皆放於達到該等目的,而為此即可以不擇手段,目的既達,又必然多行使訶諛諂媚以求維持自己的權益,追求世間富貴及權力的人,只渴望當世享樂長壽,何來出世福德?

(13)   對名牌奢侈品興趣不大的人。佛法與因緣有不離的關係,說彿法就是講因緣的道理。具有出世福德的人,當明白一切世間有為皆屬因緣變易,於是從今生學習導致他們的先世記憶浮現,對外間事物存有一種只有利用而不永恒擁有的概念,奢侈品牌的宣傳對於他們來說是無動於衷。

(14)   對世間事覺得多紛擾的人。具出世福德的人,內心常有一種很特殊的感覺,就是活在世間而不屬於世間,所以世間煩惱,一般人可能十分喜歡親近,具出世福德的人,會選擇遠離又遠離之。反之,如果一頭栽進世事紛爭之中,那怕有三頭六臂,都會損減出世福德的有害無益,平添煩惱,白費光陰。

(15)   不喜參與興高采烈的場合的人。興高采烈的場合,是喚起和刺激「自我」的一種方法,它們能夠即時反映 我在 我樂的假性穩定,但過後更孤獨落寞。興高采烈的場合,活像麻醉劑的,只壓迫性地充斥著官能刺激的感受,而不給予半點思考空間,是故喜獨自及獨立思考的人,一般都會避免參加那些場合。

(16)   不嗜賭博、煙酒等不喜歌舞、娛樂等玩意的人
賭博存在僥倖心態,勝者驕縱成性,更增不勞而獲心;敗者灰心喪志,衰情不務。不論勝負,皆違正道。煙酒麻醉毒害人,使人日漸倚賴,容易失卻正念,常人也不可沾染,何況學佛者。若有嗜吸煙好賭酗酒者,其謂消遣,自詡弟子者,隨言語也,實非實!

歌舞是世間一類傾向輕佻的玩意,它們是隨伴著節奏而沒有什麼內涵的舉動,異性舞步的原始作用就是求偶。人們利用娛樂是刺激官能,具備出世福德的人,他們可能做一些「沒有」意義的事,例如靜坐、靜靜地坐著或在田野間散步,但總不會尋找歌舞及娛樂等輕佻和刺激官能的事來消磨時間。

(17)   少有嬉笑、是非及閒語的人 語出如箭,不能亂發。” “處世戒多言,言多必失。其是人多的場合,就算認為自己所說的是很普通的話題,當中亦必定會引起某人心中的暗暗不滿,原因是每一個人內心都充斥著無明,當他們自我詮釋別人的話語時,會呈現出很多偏執,所以,就算例如一句 恭祝各位身體健康,對於身患絕症的某某人來說,就決定是傷害透了。另外,閒語多了,必會牽涉到第三者的是非,喜歡習慣閒聊的人,腦海裡一片凌亂,你我他人非是是非,如何修法。

(18)   對於口舌之欲處之淡然的人
好食之徒,當求珍饈百味,不斷追尋之際,放縱了 名色 的互為增上力,由於口舌而加強了其他所有欲望的無止境追逐,並且愈執於愛厭分別,日常似乎是普通的習性,其實也可引致一連串的深層效應。具出世福德的人,多不會極度追尋美味食物,他們會知道食物的真正意義在於使身體能夠好好活著,只此而己!

(19)   好追尋人生真正意義的人。不好追尋人生真正意義的人,十之八九活於夢中而不自知,長夢不醒,他們在睡夢中尋找真實,海裡堆沙。只懂一味唸佛號的人,他們都不善思考,或是老一輩的接近文盲份子,他們也是體驗得生命是苦而皈向佛道,但佛法對於他們來說,則可能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這一類不善思考,而曾經歷生命過程中滄桑後驀然回首的人,在基督和神教中多的是。


(20)   法皆圓滿修因緣正法之人,胸襟廣闊,不以貶抑他人為褒揚自己之能事,任憑在世間是如何有名望之所謂 大師,若藉貶抑他人所修之法以提昇自己一門一脈,即所修之行為亦不圓滿。

    以上20種類的人,是一個大約概括去談論 具備出世福德的人,尤其以前幾項為甚,這裡所探的,並非一定說他們自出生便擁有如此等類型的福德性格,可能在一期生命的青春成長期間,血氣方剛、飛揚跋扈、衝牆倒壁、荒謬絕倫,但年過半百之後,具備出世福德的人,由於世情的洗禮、內心對於世間萬物的感受,他們的出世間想法就會逐漸顯現。只要讀一讀龍樹菩薩的生平事蹟,大致就會明白。人的少年,行為可能荒唐莽為,正如有西方古哲人所談及的: 你的荒唐不至於令自己喪失生命就是了,那麼可以繼續奮鬥!然而,沒有一點點智慧的老年,才是最可悲的事!最後,還想出有一類,就是經歷過年月滄桑的人,內心裡知道世間所有的所謂 事和 事,無有一是始終純真的作為,那麼內在的思考,必然驅使自己去尋求答案。

    具備出世福德的人,以矢志不渝及一往情深的堅毅真心,在此世間假有的深羅萬象中頭出頭沒,嵗月崢嶸、艱險困迫,但為鏡花水月流程的長河幻影中認真遊戲,世世悉假象,幕幕演真情,三心無悔,終有真假相忘捨離戲論的一永。

 苦為聖諦  煩惱菩提  未越荒唐  焉知智慧
 一行二路  萬法同途  環顧十方  假境真做



源於缺乏福德.宗薩欽哲仁波切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