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4月1日 星期一

《把自己當作別人》

    由於末那識(第七識[自我]、與 愛貪四染心相應) ,我們的情緒經常都會高於理智,於是普遍會用自己的經驗邏輯去判斷別人的行為,反觀輪到自己審慮、決定和發動行為之時,會用自我執著(與以上的四染心相應)的感情去引導行事。

    上述的心態模式,是絕大多數人的慣常習性,其源於 自我的執著,統理著一切心理情緒與日常的行為。要戮破 自我的鏈式纒縛,由毒中提煉出解毒素來對治毒,第一點是從 自我的經驗中,觀察到真實生活的缺陷與過患:想想過去種種不可避免的悲傷,在將來會再次出現;想想你所依賴的、認為理所當然的一切,在刹那間就可能消失(糟糕!如果你沒有那種危機感)。看看生活中的這些層面後,你應該對於平常浪費珍貴生命的生活方式生起堅定的厭離心 (《佛教的見地與修道》12 出離與虔誠.宗薩蔣揚欽哲仁波切) 於是,不再把全部的生命用來做些根本無意義的事情、而引發你出離輪回痛苦的決定。如果還是對一切自己認為是美滿的世間生活存在依戀不惜,那麼任憑何種方法,都不可以游說那未經深刻體證的心,唯一可以做的,就是讓它更放任地再去自由飛翔,不能勉強一顆未曾累的心去靜下來聆聽寧靜。

    初學佛的人,老師都會囑咐他們守什麼什麼的戒,但「怎樣」去 卻是一個內心亟待解決的問題,你不可以一下子強行把固有的習性扭轉!即可以回頭追溯到:看別人的缺點是比較容易的事實,那麼,帶出第二點就是,覺察和觀察的能力。要同時覺察和仔細觀察別人和自己的行為,並且內觀自己的心,這是四念住的修習。

    問題又來了,覺察和觀察的能力,實際運行起來,是需要配合 觀照的力量,觀照的能力弱,三方面都不能達到。那麼,又從哪裡平白跳出一個 觀照?最簡明的介紹就是「把自己當作別人」!把自己當作別人那麼去看待就是了!不知道怎樣去做?平日用什麼角度去量度別人的行為,就用那個心態去量度自己。有困難?正常的,就是因為有 自我” (平常可以稱為「自私心」)嘛!

    其實,有多種看起來簡單容易的修習方法,可以間接誘導提升 “觀照” 的能力,可能因為它們都實在「太過簡單」,所以不被重視。事實的情況是,雖然簡單,就是因為那個原故,需要用特強覺察和觀察的能力去發現,同時加上無比的細心與耐性去持之以恆,想這才是困難所在處,因為現今生活的引誘實在多!

   “觀照” 的能力,可能是俱生而有,但俱生而有實際上也是過去世中不斷修習而得。靜坐觀入出息是最簡單容易的修習方法,而且效果十分顯著,解拆法理,就是在觀入出息的修習過程中,自己專注於平時少有留意到(因為平日是自我潛意識的自然呼吸作用) 的呼吸,好像是「另外一個人」的入出息,而自己只是一個「旁觀者」!久而久之,於是自己可以隨意內觀自己(引導身、口、意行)的心,正如靜觀入出息一樣。知道觀入出息的修習是如何的重要,以後就切勿輕視這個看起來極之簡單容易的修習方法,它的內涵其實還隱藏著許多其他奧妙處待你自己去仔細慢慢發掘。作為「旁觀者」去靜觀入出息,就好像是在觀察「另外一個人」一樣。

    修入出息念是比較適合於靜坐者(當然日常也可以,但需視乎所處環境) ,日常禪修,就利用觀察自己情緒的變化來修習。無論任何時刻,一旦有空隙餘暇的當下,一分鐘也好,半分鐘也不浪費,省去沒意義的與別人閒聊,內觀己心,其實這也就是 四念住的修習,不過集中觀 ” (使情緒變化)而己,此門的要點是,也好像觀入出息的修習一樣,必須作為一個沒有任何意見的「旁觀者」,要認真地當內心的情緒是另一個人似的去對待,看著 對於情緒的起伏作用而不加任何批判,於是情緒來來去去,或徘徊不散,總是以一個「旁觀者」的身份去關注著就可以了,界限到那裡為止,一直關注,只要 知道 知道和“知道” !切勿加以責備、慨嘆、鼓勵、得意等等,無論什麼事情令到情緒變化,「旁觀者」都不會參與在其中的。其實在禪修課題下,修來修去都是如此這般的單純平淡,不過把它們施設在平常生活中,就需要具體地描述運用的前因後果,這個利用每一個閒暇的當下作為情緒變化的「旁觀者」,它的利益是多向性的,一則調控著自己的情緒;二者間接誘導提升“觀照” 的能力;三者久久慣常了那個內觀修習模式之後,內觀心的力量會很自然地轉向外觀察他人的一切動向,包括被觀察者的心行;再及至自身周圍境況的變化,由此帶出,因修習「把自己當作別人」去內觀己心,再回頭向外,「從別人身上看見自己」,那麼未經修習此門之前,判斷別人行為的“自我”執著心態,會因不斷修習此法門而逐漸削減。

    當然,如果用某些其他的修習方法,可以達到同樣的效果皆通,但以我的了解,靜觀入出息的修習,是最穩妥且簡易的了。再者,能夠逐漸「把自己當作別人」,正如以往我曾多次講及的「從別人身上看見自己」一樣,是解除二元對立、擊破 自我執著最好的修習之一,但要申明的是,這樣的修習,只是一個起程點,它的目的是能夠知道“自我” 執著,而漸次趣入一個朝向解除它束縛的過程。
 
    最後,提供一個只能獨自玩耍,而且又不礙日常生活的遊戲,在唾夢中如果能夠「把自己當作別人」的觀照,那麼經已差不多到達 歸家之路,請你告訴我怎樣去進入,因為我仍在探索之中。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