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0月26日 星期六

《「心不起」與「心數起」的反思》

        先來讀一讀六祖壇經》機緣品 的兩首偈:
「有僧舉臥輪禪師偈云:『臥輪有伎倆,能斷百思想,對境心不起,菩提日日長。』」
(無論看到什麼,心都不動、不起了,到了這個境界,定力愈深,認為這就是道。說白了,就是不准自己的心裡有反應 )
六祖回偈說:「惠能沒伎倆,不斷百思想,對境心數起,菩提作麼長。
(能覺一切,有思維有思想。住於色聲香味觸法而生心,則發妄心。制高點上全面觀照)

    佛家強調「修心」,於是有臥輪禪師的「對境心不起」,白話的說,就是我只修心,外境什麼事與我心無關,所以我心不起念。但六祖惠能反其道而說「對境心數起」,說白就是,我對什麼境就起什麼的心,對境心起。那麼你依誰?論知名度當然是後者,你是依 知名度嗎?近來不是很多人宣傳叫大家「對境心不起」嗎?你如果沒有自己的見地,如何去理解

    以佛家來談,我們的生命大致分三種方向,首先是此生多方面的掙扎與爭取,如果不去努力使條件出現,縱有機會亦等於無,這是一類世間之法。二是去惡行善修世間德性,命終享人天之福樂。三是修出世之法,門徑自有多途。此三種作為人在現實生命的行為方向,一未必與二共、必不共三;二可與一共與三不共,三可與其他共或不共,現在只談修出世之法,所謂 禪修,其最終目標亦為修出世之法。修一及二的世間之法,無論福澤多廣大,在佛法來說,究竟不及出世間法的起碼實現不再輪迴終極目標,然而修出世法之謂修心,今畧提出「對境心不起」及「對境心數起」兩大範圍的反思

    以近日本土政治運動為例(不可能不舉實例,亦以此為最接近及人均見聞之例,若然不喜歡閱讀涉及社會政治的內容,大可不必再讀下去) ,「對境心不起」的一類,第一種是對於社會上發生的事,大致不聞不問,索性不去看不去聽,只顧觀心,心不為所動。第二種是雖聞雖知當作不聞不知,亦顧觀心,亦感心少為所動。第三種一方面想去聞去知,但見傳入眼中之暴戾場境,不忍再看,事絕眼耳,回頭觀心,此後心走二邊,既有多少想去知道的意欲,又恐怕心不安寧,阻礙修心,這一種人為「對境心不起」中最痛苦。

對境心數起」一類,大致只有兩種,第一種自心落於連串的陰謀暴力場境中,轉過來把研究佛法的意識去掩蓋感情,設想自己可從中獲得解脫平靜,能否達到理想是另一回事。第二種面對上述場境的當下,任由 心數起落,以世間想明辨是非,以出世想透析因緣。
   
    對境心不起」及「對境心數起」兩大修習路向的人,上述簡列五種,這裡沒有任何結論說誰對誰不對,根本就沒有對與錯」的問題,各人有各人的性向和選擇,最主要是「知道自己屬於哪一類的人?於是下列的問題幫助你去問一問自己:

1.      你是否知道修因緣觀要用六觸入處
2.      則如果拒絕六入處,那麼修個什麼?
3.      如果一方面接受以六入因緣觀,而另一方面卻拒絕根境識三和合所的影響,是否很可笑?
4.      你是害怕因外境而令 心數起嗎?
5.      對境心不起」是因為自己害怕那些 還是要求自己 心不起
6.      自己是否選擇性去接受某些 拒絕去對另外的某些 ?請仔細想想再答一次再答下題。
7.      為什麼你要選擇去接受某些 拒絕去對某些
8.      那麼你是否首先要解決自己的 分別性多於 心數起 心不起的問題?
9.      你是否覺得 心數起便妥當?
10.  為什麼你覺得 心數起妥當?
11.  反過來說,你是否覺得 心數不起便是穩妥清靜
12.  心不起是不是比 心數起更有安全穩定的感受?
13.  你是否認為在安全穩定的環境中較為適合修行?
14.  你有否想過,有許多人在最安全穩定的環境中修行更能進步
15.  你是否認為修行的過程,是一直要求自己平靜安定的情緒中較為適合?
16.  你有否想過,有些人在最平靜安定的情緒中修行更能進步
17.  你是否經已十分確定自己必須在平靜安穩的環境和情緒中修行?
18.  在修心的過程中,如果「對境心不起」及「對境心數起」兩者同樣會給你帶來恐懼感,你會選擇哪一樣?
19.  如果 心不起是較為平靜安定,而 心數起平靜安定,那麼前者比起後者,後者則是受、前者是受是嗎?你為什麼要逃避受?
20.  學習佛法之後,你學會了用怎樣的心理態度去看待生命中的受,全心去面對它們?或試圖逃避
21.  那麼你覺得知道或知道你周圍所發生的事才令你覺得?為什麼你要逃避
22.  換個角度,世法因緣生滅,假有不無,如果害怕外境令 心數起,怎去觀修六入緣起
23.  你是否認同「對境心不起」是“見道者”修得的心理狀況?
24.  那麼你認為應該從 見道者 的心理狀況開始修習嗎?
25.  你認為「對境心數起」,然後「心不起」,是否有這個可能?
26.  那麼你的修習是傾向於全然地「對境心不起」?還是「對境心數起」、然後「心不起」?
27.  如果有人向你宣傳每天修佛修心,可以對應目前「對境心數起」的受,而令自己可以「對境心不起」,你覺得那樣的說法是否籠統(正面但 信息量低的詞彙” )
28.  佛家講求 戒、定() 、慧()” 心不起只是 ,那麼 從何來?你有沒思考過這個問題?
29.  總括來說,你覺得採取「對境心不起」的心態去回應自己認為想接受的外間資訊,是一種 逃避現況 超然心態,或其他理由?需仔細想。
30.  你會不會覺得上述二十九個問題之中,有些很難為你的思考?令你車前退後地反覆思索?

    以上三十題的問題及你自己給予的答案,帶引你瞭解自己為何抉擇「對境心不起」或「對境心數起」,如果你心裡的邏輯跟不上,那不是我的問題。給答了上述三十個問題,然後綜合去推敲究竟怎樣去對待 心不起 心數起兩大修習路向,如果想來想去都想不出為什麼?那麼就算浪費了你讀這一篇的時間了。正修佛法的人,都想向善知識們求教,我並非你們的善知識,只合得上稱為 路過的人而己。這一個時代,能稱得上為「師父」的人,想找出一兩位也並不是那麼容易(擁有「他心通」是作為師父的標準之一),退而求之,唯有以自己為師,以「己為師」,就算自己怎樣程度的 愚痴,只要自己「知道**」自己的性向就得了,換句話兒,就是首先要自知自己是某一類的「性行人(日後會寫關於「性行人」的文章),如果你欠缺「自知之明」,那麼看見別人說修什麼好你就去從,於是必弄到自己頭暈目眩,頭頭不是道,一旦攪清楚自己屬於某一類,淘沙見金,你自會找到適合自己的路向。

佛法論典的著作者大德們,他們對某個問題的論述,除了一般長行敘列正文之外,還有許多正反兩面的譬喻或自我提問,其目的是對於該問題的多角度透徹了解,學人如果對如此冗贅的語文感到沉悶厭惡,偏向簡略或現代白話,始終對於轉換成為概念資糧,其內在意涵有一定的偏差及耗損,這是我數十年來把古文與白話文字轉換成概念相比較的體驗。

**如果「知道」的能力可以被訓練出來,經典早就有文字記錄,「知道」是沒有可以被教導的方法。唯一能自省的,是覺察與己見相違的外境(包括文字、語言和人事物),並觀照它們的緣起集滅。另外一個可能性是,靜修入出息念,日久把觀察入出息念的無功用行模式放諸心念去,自然「知道」。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