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0月12日 星期六

《生命中最大的功德 ---- 念死》

四有其一。生有、本有、死有、中有。生有是指於諸趣中投生的一剎那;本有是在一生的過程中,除去生時一剎那,死時一剎那之外,中間的壽命;死有是指死時的一剎那,其時間僅限於中有未生之前;中有是指在今世已死,後世未生中間的中陰身。以上四有,是欲界色界的眾生,在一度生死中,所有的四種有。[錄自《佛學常見詞彙]

念死是生命中最大的功德,亦是一期生命由始至終奔向的目的地生從何來?還不從死而來,生了必要死;死去還需相續,生死是相連而不能單獨存在的,通達此理,就不會只愛生而厭死。

生是要算清已作的業從過程中學習,死是必須作為一期生命中最平等的結算交待,它把所有千差萬別的執見都暫時帶走,作為下一回的主題。

嘗試去思考一下,如果世上所有人都不必死?再想近一點,如果自已家族的長輩們皆在生,那麼……. ?我們這一輩的人都不可能存在了!為什麼?自己想想啦!再想近一點,如果自己長壽不死?那是最可哀的事!長壽是件慘事來的,世上唯有極愚蠢的人才希望被親友人年年詛咒為 壽比南山 !現代的彭祖,極可能的終結方式,就是自己選擇去結束自己的生命,或由你的任何一個曾孫們動手去做那一件事,你還要十分感恩於他。長壽,一個這個世界經己與長壽者無關的每一天,他的存在,於他周圍的人及他自己來說,並沒有半點價值,因為他既不認識當前的人事物,他所認識的亦早己離他而去。死對於生來說,是必需要的,而且要來得及時


死:無常。死的最大功德,是教人認識無常。一般的人,通常情緒高於埋智,死亡的概念並不輕易存在於人的心中,最而代之的是常恆的觀念。第一次知道無常,通常是看見別人的死亡,之後就會逐漸聯想到 他朝君體也相同的情況,於是忽然悟醒自己的不常恆!不過,由於現代社會的繁忙主流, 忽然的悟醒只能一時提醒 末日並不太遠,而不能一向持續,轉過一天又給其他忙碌「要」事緊迫,令印象遺忘得乾淨, 不常恆的概念是要經過十分深刻的體會(正見和正念)才有可能真正的成為觀念,能夠確實地知道這一個真正的生滅規律,卻是生命中最大的祝福

 死:因緣。世間諸漏,緣起生滅,聚散不定,變易無常。從生、老、病至死,就是活生生告訴自己 世間因緣生滅這一回事,甚至乎死把五蘊的因緣解散了之後,對於死者,所有此一期生命中的內外因緣也隨之於滅。

死:放下執見娑婆堪忍,百苦交煎,唯有死亡,眾皆平等。生命一方面教我們生起不平等的分別執見,另一方面,苦迫又不斷摧殘我們的身心,唯有一念死,把所有人間萬般參差之事一筆清算。能放下眼前執見者、經歷苦不堪言者含笑辭別,執於留戀世間福樂者含淚不願仍需去。

念死是各乘的共說,諸佛羅漢聖賢無不從此處入門亘古以來,修禪及禪修者不單每天都念死,且無時無刻皆如此,念死則更珍惜每一個當下去修行,因為不知道下一個呼吸是否仍能依然,於是當前的一吸一呼可以成為能夠更專注的修持對象,倘若修行者不知道念死的可貴,那麼所有的呼吸和當下都成為廢物了。另外,倘若有自稱為佛徒者,諸般禁忌,畏死而不談,則連下士道的最基本自然規律也未曾理解。 

 是日已過  命則隨減  如少水魚  斯有何樂
老則色衰  所病自壞  形敗腐朽  命終自然
是身何用  恒漏臭處  為病所困  有老死患
嗜欲自恣  非法是增  不見聞變  壽命無常
非有子恃  亦非父兄  為死所迫  無親可怙
晝夜慢惰  老不止婬  有財不施  不受佛言
                                          有此四弊  為自侵欺
法句經   (CBETA, T04, no. 210, p. 559, a26-b5)

笑談老生怕病亡
死病人間弔哭喪
生老無盡哀何往
病死直是親爹娘

訣別生死兩茫茫
莫道不想也心寒
任憑愛恨天天鬧
頃刻鑼鼓盡愴惶

念念不忘瑕滿相
日日念死更何妨
從來生死眼前事
分秒日月催閻王

百載老壽終難享
換得無常作資糧
夢死醉生黃粱熟
唯獨視死如故鄉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