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月12日 星期日

《臨終前最後的一招》

      睡眠中多作什麼夢,大概死後也接近如是。人生所修習的「最後一招」,就是預備在臨死前將要使用出來的招數。請大家首先了解下列「中阿含171」及撮自菩提比丘   Bhikkhu Bodhi 所編《阿毗達摩概要(第五章:離心路過程之概要) 關於業產生果報的論節:

    北傳「中阿含171(經卷第四十四 根本分別品分別大業經第十第四分別誦) 南傳「中部136 大致內容啟示如下:
人間守五戒 ---- 死後往生苦界、惡趣、下界、地獄 ---- 緣由是或者在以前他作了應該感受為苦的業,或者之後他作了應該感受為苦的業,或者在死時到達、受持了
人間守五戒 ---- 死後往生善趣、天界 ---- 緣由是或者在以前他作了應該感受為樂的業,或者之後他作了應該感受為樂的業,或者在死時到達、受持了
人間守五戒 ---- 死後往生善趣、天界 ---- 緣由是或者在以前他作了應該感受為樂的業,或者之後他作了應該感受為樂的業,或者在死時到達、受持了
人間守五戒 ---- 死後往生苦界、惡趣、下界、地獄 ---- 緣由是或者在以前他作了應該感受為苦的業,或者之後他作了應該感受為苦的業,或者在死時到達、受持了

根據 菩提比丘Bhikkhu Bodhi所編的《阿毗達摩概要》依業產生果報的次序如下(北傳瑜伽師地論》瑜伽師地論 本地分 意地第二之一 亦有相若的敘說)
重業garukakamma):這種業非常的強,必定會產生下一世的結生,沒有任何其他業可以阻止它。在的方面,屬於重業的是禪那。在的方面,屬於重業的有五逆罪無間業與不能改變的邪見。五無anantariya-kamma)是:弒父、弒母、殺阿羅漢、出佛身血及分裂僧團若人培育了禪那,但在過後造了任何一種逆罪,其善業即會被該惡業阻止,且後者必定會成熟而導致下一世投生到惡趣裡。但若人是先造了任何一種五逆罪,他過後即不可能證得禪那或出世間法,因為該惡罪形成了一種無可抗敵的障礙
臨死業asannakamma):這是在臨死之前所憶起或所造之業,也就是在臨死速行心路過程即將生起之前所憶起或所造之業。若性格惡劣者在臨終時憶起以前所造的善業,或在當時造了一件善業,他即可能投生至善趣;反之,若有個善人在臨終時憶起以前所造的惡業,或在當時造了一件惡業,他即可能投生至惡趣。沒有重業之下,一般上所造的臨死業即會決定下一世的投生至那裡。這並不意謂該人能夠免除以往所造的善業或惡業。在諸緣具足時,這些業也能夠產生它們的果報。**1
慣行業acinnakamma):這是習慣性上時常造的善或惡業沒有重業臨死業之下,一般上這種業即會決定下一世投生到那裡                                            
已作業katattakamma):這是所有不包括在上述三種的業。在沒有上述三種業之下,這種業即會決定下一世投生到那裡。**2

 **1阿毗達摩要義舉出了錫蘭蘇納尊者的父親作為例子來說明臨死業
「蘇納尊者的父親以打獵為生。當老得不能再打獵時,他即去他兒子的寺院裡出家為比丘。不久之後他即患了重病,而看到地獄的狗上山來咬他的影像。他感到很害怕,所以要他的兒子趕走牠們。
他的兒子蘇納尊者是一位阿羅漢,他知道其父親是見到了趣相,即將投生到地獄裡去。因此他即趕快叫其弟子們拿了一些鮮花,把它們散置於寺院裡的佛塔四週。之後他們再連床把他的父親抬到該佛塔前。其時,蘇納尊者即提醒他父親頂禮佛塔及對以他名譽供花給佛塔感到歡喜
該老比丘的心即時獲得平靜,他頂禮佛塔,且對以他名譽供花給佛塔感到歡喜。其時他的趣相即時改變。他告訴兒子道:『你那美麗的後母從天界下來迎接我上去。』他兒子也就對自己的努力感到滿意。
這是子女們報答雙親的一個好辦法。」

**2《阿毗達摩要義》舉出一個牛欄的例子以形容上述四種業
「譬如有許多牛在晚上時被關在一個大牛欄裡。在早上時才打開欄柵以讓牠們出去吃草。如是那一隻牛會先出去?
全部的牛都想要盡早出去。其時,若有一隻是特別的強壯,這隻牛即能夠很輕鬆地先走出去外面。這就有如沒得競爭的,肯定會先成熟以產生下一世。
若沒有特別強壯的牛,最接近欄柵的牛即有可能會先出去;這就有如產生下一世的臨死
有時,時常保持清醒、注意欄柵幾時打開的牛會在即將打開欄柵之前走近該處,而在欄柵一打開即走出去外面。這就有如產生下一世的慣行
有時某隻弱小的牛在強壯的牛推擠之下,而意外地先走了出去。這就有如某個意外的已作獲得機會產生下一世。」

                當然,生前行為所代表的身、口、意「三業」,對於下一世的結生,佔極其重要的因素。前生的業,除了拜懺如常念「往昔所作諸惡業,皆因無始貪瞋痴,從身語意之所生,一切我今皆懺悔。大懺悔文》」或拜懺等法門去覺悟前非之外,基本上是不可能直接追悔,因為事實上就是追悔不到那些事情的始末來由。今生的記憶猶新,如覺察力足夠的,可以深深直接追悔,懺悔的作用視乎業感的力量,也未必定可奏效,總遠勝於完全不知不覺無悔過的痴人。


當今世代,距離佛世久遠,佛法由量至質變,許多原始佛法中違背佛陀的教說,現在遭到自稱為佛教之徒大行其道地宣傳,而相信的群眾,卻因為一方面缺乏實際歷史的考究及附從著其他人的見解,更取易不取難的籠統頭腦傾向等去實行,以為該等儀式行為就是佛法,而不知道實在與當初佛陀說法的本懷,完全背道而馳。

上述和 臨終時最後的一招 有什麼關係呢?主要告訴大家,一是 一日無常到。方知夢裡人。萬般將不去。唯有業隨身。龍舒增廣淨土文卷第三,生前的三業是投生到哪一趣最主要的因素,任何懺悔之功,必要由將往生者自心去行才有效用,一旦氣絕之後,任何古靈精怪的儀式,全是「外」在而並非直接的條件,不過現代的人由於多不信也不在生前自修,以金錢換取最易得到的隨俗方式,以慰藉還在生的一眾親友們,所以後人才弄千般靈堂儀軌花樣,而所謂的宗教團體亦因此多了一門收入,廣開財門。

我等生前多習禪修者,所有功夫都活在眼前當下的正念,並沒有半點要倚靠死後世間儀式的念頭,這是每一位學習禪修者應有的態度。如果一方面修習禪修,另一方面又安排往生之後用什麼儀式來作「保險」事,那麼日常對於心的修習,欠缺正當的見解,不能直心勇往直前,因為自己的虛怯與恐懼,障礙著禪修的每一個階段。雖知修習出世法,是完全不可以肝對於世間法的,以為有「保險」之事,除非在修正見正念之外,別加唸佛法門。

所以,學習禪修者,當對自己的內觀功夫有一定的瞭解,就可以開始去計劃未來 臨終時最後的一招 ,即除了以正見及正念對待日常的修習,病重乃至臨終前的時刻,怎樣去盡力維持自己的正念?這是一個極之困難但很切身現實的問題,因為死亡遲早必定會來臨!曾聽過一位佛教界的老前輩說過,他的朋友生平天天用功唸佛,但到病重及臨終時,因為意識低迷,一點也無能力憶起,於是,老友在病床前逐字在他的耳邊說出,將臨終者隨重覆默唸,還好,有一位那樣要好的老朋友、雖然意識低迷,但還可以聽聞重覆默唸,那並不是每人都可以有那種福氣!請參考 北傳瑜伽師地論》內容一段:

原文:                                                                      
     云何善心死?猶如有一將命終時,自憶先時所習善法,或複由他令彼憶念,由此因緣,爾時,信等善法現行於心,乃至麤想現行。若細想行時,善心即舍,唯住無記心。所以者何?彼于爾時,于曾習善亦不能憶,他亦不能令彼憶念。
 云何不善心死?猶如有一命將欲終,自憶先時串習惡法,或複由他令彼憶念。彼于爾時,貪、瞋等俱諸不善法現行於心,乃至麤、細等想現行,如前善說。
 又善心死時,安樂而死,將欲終時,無極苦受逼迫於身。噁心死時,苦惱而死,將命終時,極重苦受逼迫於身。又善心死者,見不亂色相;不善心死者,見亂色相。
 云何無記心死?謂行善不善者,或不行者,將命終時,自不能憶,無他令憶。爾時,非善心非不善心死,既非安樂死,亦非苦惱死。又行善不善補特伽羅,將命終時,或自然憶先所習善及與不善,或他令憶,彼于爾時,于多曾習力最強者,其心偏記,餘悉皆忘。
 若俱平等曾串習者,彼于爾時,隨初自憶,或他令憶,唯此不舍,不起餘心。彼于爾時,由二種因增上力故,而便命終,謂樂著戲論因增上力,及淨不淨業因增上力。
節錄自 北傳瑜伽師地論 本地分 意地第二之一

白話譯文:
 什麼是懷抱?如同有一人將要命終時,自己回憶起以前修習過的法,或者又由別人使他回憶起以前修習過的法,有了這二種原因,這時,對佛道的信念等等各種善的念升起在內,甚至在內裡浮現出明晰的事理相狀如果中處於昏昧任意浮動,各種念隨即消失,只留存非善非不善的心念。為什麼呢?因為他在這時,對曾經修習過的善法已經不能回憶起,別人也不能使他回憶起來
 什麼是懷抱善心致死呢?如同有一人將要命終時,自己回憶起以前反復不斷習行的惡法,或者又由別人使他回憶起以前反復不斷習行的。他在這時,對塵世生活的貪戀心、對一切違逆自己的痛苦、憤恨等各種善的心念一起生起在內。至於在內心裡浮現出明晰事理相狀時,和內心處於昏昧任意浮動時的情景,如同前面已經清楚解說的一樣。
 又懷抱善死的時候,死得安樂,將要命終時,沒有極重的痛苦感受逼迫自身。懷抱噁死的時候,死得苦惱,將要命終時,有極重的痛苦感受逼迫自身。又懷抱死的人,會現出是淆亂怪誕的形相;懷抱死的人,會現出淆亂怪誕的形相
 什麼是懷抱非不?指的是行非善非不善法的人,或者沒有行什麼法的人,將要命終時,自己不能回憶起什麼,別人使他回憶時也回憶不起什麼。這時,懷抱非善非不善心死,既不是死得安樂,也不是死得苦惱。又行非善非不善法的人,將要命終時,或者自然地回憶起從前習行過的善法和下善法,或者別人使他回憶起從前習行過的善法和不善法,他在這時,對過去多次習行印象最強的,心裡特別回憶起,至於其它的一切就都忘了。
 如果一生中,沒有什麼印象特別深刻的,他在這時,隨著自己開始的回憶,或者別人使他回憶,除此之外,不再起其餘的心念。這時,由於二種力量的推動,而得命終。這二種力量,指的是于無意義言論中放逸墮落的力量,和過去世所造的善、善的業力
     在實際的大多數情況下,臨終前要經歷一番病患乃至意識低迷的日子,模糊意識,到時極可能什麼都不能憶起!亦老實地說,如果我自己在往昔生命中能夠妥善地安排,如今也不會在此向大家提供意見,想起碼試驗的方法未靈驗,今番又再得要屢敗屢戰

    臨死前將要使用出來的招數,於上述「《阿毗達摩概要》,依業產生果報的次序」描述中, 在沒有重業之下,一般上所造的臨死業即會決定下一世的投生至那裡。似乎對沒有重業的人來說,臨終一刻的心念,是直接影響到投生至善惡趣的決定因素,而那個心念所生起的條件,卻大有可能要伴著意識極其低迷的病患時刻,所以,方法要既直接又簡單,並且必要在平日患病及每晚臨入睡,當個人意識較低迷的時候加強鍛鍊

    一是觀想佛像()唸佛號,二是觀入出息,上述兩個也是方便可行的法門,可以提供給大家參考,作為臨終最後階段(本有至死有)的修習。依多番反覆考量,由於前者須要個人先由心中生起佛相然後才去觀想,如果當意識昏沈或由強漸次轉弱的時候,一連串從自心生起的佛相會隨意識的減弱而淡出,所能觀想的相互關係很容易中斷,以致掉入沒有能緣所緣的迷糊。唸佛的法門亦與此相似,要先由思心生起唸出佛號(或加觀想) 的能動。入出息是整個本有的階段自然生起的生理現象,它本身少了一重需要自己首先利用意識生起的條件,進入死有的階段,吸氣繼續變得越來越短促,呼氣則變得越來越長,當產生三個長的最終呼氣。死有來臨,然後我們的呼吸停止,但在本有與死有連接的最後階段,如果我們平日一直不放棄修習,入出息依然可以成為禪修的業處

          平日必須有相當深厚的串習力(長期堅持連續修行慣習的力量),才可以在千鈞一發的緊急關頭運用出來,這點是要特別提出來,所以我由始至今不斷提議:「觀入出息」的重要性,我是把這個法放在日常禪修生活的首位去實踐並且分秒不忘,如果大家朋友,能夠想到如何處理自己臨終前的修持法(世上沒有誰能夠幫助你去行那死的旅程,必須要自力去走) ,以上的文字可能有些參考價值。

    平日的慣習,除了能恆持「觀入出息」靜坐,生活中有暇時間很容易被忽略,但那卻是集少成多的良機。還有一項專門對應臨終觀入出息的好方法,北傳的古華夏區域,多是佛道相融合,道家稱睡眠為“小死”、“假死”,於是此說法亦流行於佛教淨土宗。事實上,睡眠的狀態,很多亦與死亡相似,例如將近入睡之時,意識對於音聲特別敏感,就算外界生起平日認為十分細微的聲音,內心都會覺得困擾而產生極厭惡,這個情況與臨終前親友在旁哭泣相若,必導致臨終者之懊惱!之所以愛之反令其害。修習“小死”之觀入出息,方法如同靜坐及日常一樣的簡單,是一直觀著自己的入出息而極綿長微細而進入睡眠,那可能就是你臨終前所用的一招

    同時,據藏傳佛教的說法,死後經外、內分解之後,地光明及意生身依次生起,於是會經歷多次死亡及甦醒過來的階段,於是我們在臨睡前,可兼修觀想佛像()唸佛號的,這樣的修法,每逢在睡將醒時的第一念,就觀想佛像()唸佛號,半夜起床方便時亦以此為修習,一旦熟習了自然醒來第一念即觀想佛像()唸佛號,於是有可能在死後中陰身的某一個甦醒剎那能無功用地自然憶起。設想在中陰身多次死去甦醒過來的階段,自己是理所當然地沒有呼吸的,所以情況與我們睡覺自然醒來的第一念相若,那一剎那入出息十分微弱,所以極難即時覺察得到,實證是觀想佛像()唸佛號才可行。你要自己去抉擇,究竟以熟修哪一法去面對臨終較為適合自己?或許你可以把每一個方法都試行修習一段日子,然後再嘗試在自己遇疾病(最好重病昏沈時) 實踐,又或者放於某極度睏倦意識低迷的時刻去作實驗,於是你會對這一個法門了解更深。好了,我把自己所知所修的,完全無隱瞞地寫出來,因為佛國淨土的入門券沒有配額,也沒有娑婆世界的詭惑,只要有心,只有相應心便人人可往,期待日後有善知識能賜予更圓滿之法。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