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4月4日 星期六

苦之樂


積極地去面對及處理?或設法去逃避?
我們利用六入去禪修因緣者,如果承認「苦」為四諦之首,在這裡我提出一點見解,希望大家讀到的朋友,能夠藉以參考,一切生命中不論苦樂捨的遭遇,如果我們知道,皆為提供學習的良機;若然只懂抱樂而厭苦,則所有到頭來都是苦,而且永不能趣向解脫。每當遇上「苦」或「逆緣」的人事,我們怎樣去面對?和用什麼的心理去對應?第一個的問題的兩個選擇是積極去面對及處理?或設法去逃避?禪修者因知「苦」之道而必須選前者。第二個問題是心理的回應,那時內觀四念住的「受」念住先派上用場,隨即(同時)是「法」(因緣)念住。無論如何,對應第一個問題,如果選擇去逃避,那麼即代表平白放棄了修習內觀的大好機會,也就是絕大部分未經禪修訓練、或一時未能把握那些以「苦」為道的機遇,所作出逃避抉擇行為的人。

對於處理「苦」三個階段的實踐法
一般人對於順緣的把握,只在於它們能夠給予成功伶俐的經驗想,唯有功夫甚深的禪修者,才能把握順緣去多學習。反過來說,即遇上逆緣的人事,才更能提供給一般修習者作為禪修內外觀的對象。誠然,當面對任何世間事情,必須先利用自己的知識與經驗去處理妥當,如果不用世間的辨法去辦好眼前現實的事情,那怕你是神仙,也是愚昧不堪的做法。待真正處理妥善,或純熟靈巧地把禪修的特點涉入行事過程中,那種心行的累積,便是你能自知自覺的地步。

(一) 作為一個「旁觀者」的觀照
平日有利用觀入出息念為所緣而修者,已習慣把所緣的心態施設成為一個「旁觀者」的人,當苦受生起(其實樂與捨亦然) ,自然把無需加功的慣習,用「旁觀者」的心態作用,觀察著整件令苦生起的事,「抽離樹林」去觀看樹木和葉子是十分重要!如果自己經已陷入於該等人事當中,那些令生起苦的因,在心中成為「真實存有」,隨後的觀念住便無有功效,作為「旁觀者」的不身陷其中,正如一面鏡子的「觀照」著,令自己知道那個因緣所成的非實在性。作為「旁觀者」的另一個作用,是遠離及超越「我」及「我所」想的心態。

觀照」的引導和守護,運用於所有修習禪修法門的實踐都不能缺少,而且「觀照」的能力愈強,深入專注的穿透力就愈大。只有在此生能嘗試去知道及親身體驗,下一生重來,必然能夠憶起往昔有那麼一個久遠的痕跡存在於心中。

(二) 不帶任何判斷的純粹覺知
第二點是不要去判斷人或整件事,只是單純的知道自己對於愛惡感受的生起(如果有),並不要阻止任何內心的感受,只專注於它們的集滅而己。由於平常意識對於觸境或自想(帶質或獨影境) 的操作方法,必然帶有經驗和批判分別性,而經驗和批判分別均來自無明,無明煩惱的操控,阻擋事實並扭曲其真相的顯現,所以,不帶任何判斷的純粹覺知,是有意識主動地向無明煩惱宣戰的有力修習,而那種方式指向啟開智慧之門。因為我們生生世世都習慣了判斷分別,而判斷分別是世間營生必需的 聰明模式,因此每當苦受生起,對外不加上「判斷分別」地純粹覺知,實踐起來不太易(很難),需要先清楚知道這一個方法,並且在一段長日子當中,實際在覺知於「判斷分別」與覺知於「判斷分別」的來回反複不斷試煉中去摸索探究自心,在那一個細緻的過程當中,進行的時候,別人對於你自己的察覺,外表會好像傻呵呵的遲鈍,你則自知在調整從「判斷分別」中解脫,且說在世間諸法的範疇,如果把這樣的禪修實踐法應用於日常工作崗位上,那可能不是一個好的場合。

對於現代都市中忙於大小事務的人來說,修習應該從先嘗試在多次(經常) 對事情 的「判斷分別」中,去憶起這個覺知於「判斷分別」的修法,例如第一次能憶起但並不能夠做到(因為外在事情的性質或自心的能力關係) ,那麼隨後第二次有可能是相隔一段時間及適當的機會才出現,之後如果有決心、耐性和夠細心,憶起對外境覺知於「判斷分別」的能力會逐漸增加及增強,間雜在當中的次數,亦會隨著深化修習的日子而迂迴地(依個別心理條件及環境而定,並非直線上升)增多,以至於面對於外境,成就哪一種環境需要「判斷分別」和「判斷分別」,都能一一覺知清楚

帶任何判斷的純粹覺知」,首先需要認清楚有漏的世間事,是絕無絕對的。第二要明白,俱生煩惱常不如實地反映一切六觸境識,致令我們癲倒,而那種不善思惟的心理概況,卻是非實在的「緣起性」,即說它們既而假有,並坐擁扭曲心理的潛藏強大力量,一旦生起現行,使令我們即時難以抵擋,有心與之決戰,千年磨杵成針,水滴石穿之功,一時之勇,亦非一朝即能成就,所以,深入了解這一點,才能立於「帶任何判斷」之立場,如果不以如此的準則念住,那就前功盡廢了。

(三) 圓滿內觀法:感恩
第三就是念住的內觀法,內容普遍已經在四念住觀法中詳細講過。最後一個階段是圓滿的修習,對那引致「苦」的因,包括人、事和必須的「自我」因緣,皆給予感恩,自己能從這些緣起法之中學習,是如何的幸福!

隨時隨地把握良機
    整個念住觀法,以第二點的「帶任何判斷的純粹覺知」為核心棟樑,並以第一點「作為一個『旁觀者』的觀照」為引導及全程的守䕶。完全對佛法沒有認識的人,不會知道所謂何事?稍為有多少佛學根基的,可能略知少許但實行起來未必可以?日常如果以 入出息念為所緣而修的人,第一點是沒有問題。轉個角度來說,第二點「判斷的純粹覺知」,反而是未有(或少有)修習 入出息念的人比較容易找著的切入點,即在日常生活中,可以隨時隨地在六入處當下的觸和受,以至想及行的過程中,把握 適當時刻,進行「判斷純粹覺知」的修習。另外要再次提醒大家,生命中最平常易得,例如入出息及意識之於一切大小事物,反而最令人忽略,難以掌握去利用作為禪修的自有工具,大多數的頭腦,傾向於尋找外來令人目眩神迷而根本不懂的所謂 真理

用世間法去處理世間事是首先必要的
用世間法去處理世間事是首先必要的,人生第一就是去行世間法,那即是修行無異!不盡力去行世間之法者,不思考如何去達成世間事者,對於真正實踐禪修,多半望洋興嘆或事倍功半。

把上述三個階段反複修習至純熟之後,自然能觀入把全體連貫整合的過程,那個時候,入出無功用,毋須再去分多少階段,面對需要處理的世間法,如常「判斷」行事,當中若然有些細節可以加入「純粹覺知」而少分別甚至不去分別的,需要自行判斷。其他不多涉及必須判斷分別而處理的行事,儘可能以禪修法「判斷分別」加上觀照修習,直至無功用調節,遲緩感當逐漸減少。這是基本法門的大略,但經已比較細緻的說了,因為每次遇上的煩擾或苦都不一樣,所以調整至適合自己運作才是成效的至近因,而平常能如此不斷思考,則是一旦遇上困難的時候立即可以無功運用出來的鍛練,平日不下功夫,急時多半是沒有可能使用得到

以過程為目標,瀟灑自在、隨心所欲
或許我們在整個禪修過程中,正如在生命的長河裡隨著水流而往,毋須對目標彈奏高調,誓願成道成佛、眾善奉行、無量慈悲喜捨、或冀望將來如何如何?亦不以別人的口號或標榜作為自心的裝飾,那都是虛偽的浮華。能觀察當下一刻,有知有覺,以過程為目標,活得瀟灑自在、隨心所欲,就算佛祖現前,也一樣可以心無旁騖地獨行我路,如果你是主流的三寶子弟,則未必同意。

拾荒之言
        雖然上述用最簡易的文字,把處理「苦」的實踐法逐個階段次第介紹出來,但相信未必每位讀到的人都可以理解,因為這些畢竟需對基本佛法及禪修有一定程度的涉獵。

有意無意間,從因緣中檢拾到「作為一個『旁觀者』的觀照」和「帶任何判斷的純粹覺知」兩樣似乎與這個世間相逆之法,作為念住的修習,是我一生中最值得珍惜的寶藏,我把它們收納於內心最不為為別人覺察的地方,時刻保持著不被劫去的警覺。就算拋棄所有曾經學習到的所謂佛法經論內容,只憑此一雙翅膀去闖越關山,又有何悔!

人生七十
(寫於庚子七十生辰日)
人生七十履蹣跚
牛蹄鈴馬響催還
一覺醒來方短暫
始知大夢戲連番

若惜世間情未淡
此夕魚水兩相減
爾來不曾稍拂顧
西山日落淚行間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