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4月17日 星期五

《捨受》

    追求樂,享受樂,厭離苦,懼怕苦,是俱生人性。那麼捨受呢?一般人都不甘於長時間逗留在這種淡如水的感受,頭腦是極其厭悶久久停留於捨的感受,因為它在其中完全沒有「用武」之地,沒有頭腦作為主宰操控的角色,頭腦是自我的反映。

   追求和享受樂,樂盡便是苦,愈是極樂,散滅將臨即愈來苦現,貪求樂的欲望一直與意識並存,永無止境,亦是苦因。厭離和懼怕苦,苦厄難免,苦中渴求脫離現狀向於樂,盼離苦得樂之心更苦,厭懼苦未離則瞋心隨至,懨懨煩腦百苦交煎。

    捨受呢?莫以為它「馴善無動」而掉之以輕心,其實它最難處理。從數十年講學經驗,知道每談到一件新認識的事物,想令讀者或聆聽者瞭解,最佳的方法,就是融合日常生活的事例,以下三個實況的例子,讀後應該更容易明白。

人不能兩次踏進同一條河流No man ever steps in the same river twice. Heraclitus 530 B.C. – 470 B.C.)**
   我們追求樂受,例如第一次吃到美味的食物,便會在腦子裡留下記憶,設想下次如果有機會再享用多好!於是等到下一次的機會來臨,如果食物的味道還是如第一次,通常口感會覺得這次食物的味道不如第一次?其他追求樂受的欲望也如此類推究。為什麼呢?是第一次樂受消散的當下,回到捨受及包含由於樂受刺激後所引來的苦受,記憶不甘於樂受後還原到捨受的平淡,捨受中的記憶遂渴望並誇大了名色與識的關係,所以,未來需要更美味的食物才能再激起色香味覺樂受觸的欲望,這樣追求樂受的方式,在各方面的貪欲尋覓中,生生世世皆沒完沒了地進行著。**佛法就是:所有的環境當下,每一剎那都在變異,根本就把觸不到真正實存實有不變的物質。

苦來渴捨,捨來亦苦
    我們厭離苦受,例如疾病,人的一生總免不了,當病苦來臨,是沒有任何人會不想及早痊癒的,於是憶想往昔未曾有病苦的身體,就算捨受的平常也是多快慰啊!等到病苦離去了,真的復歸捨受的狀況,本應如前所想的愉悅,甚至一直感到欣喜於捨受的樂感才對,但那個狀態好像只能維持一陣十分短的日子,其他苦受的因從四方八面侵蝕著捨受。每次當各式各樣苦迫來去後,這樣的心理循環又會再重來,但次次都不能了解為什麼會出現這樣的心理行為和感受,更不知怎樣去拆解和從中得到什麼啟迪的契機?歸根到底,是比較易於把觸的感受,前者與接近,後者由操控;捨受外表愚鈍,內中狡猾,較兩者皆不易於觸摸

不甘於捨
    一般的人,能和捨受相處多久?與捨受作伴是件十分困難的事!看退休的人如何過他們優悠自在生活?看平日極忙碌工作的人如何打發他們的假期?就算不計祖父母和曾祖父母的生辰死忌日(還有父母[岳父岳母]、自己、太太、兒女、好友等等的生日[新舊曆),為什麼一年十二個月每月都有中西節日?為什麼人類世界會出現吸臭煙、喝醉酒、窮賭博等事情?為什麼一家人吃晚餐時要一邊看著電視節目?街上和車上為什麼十居其八九都玩弄著他們的手機(曾見過最經典的是有人一邊午膳一邊看弄四部手機和平板電腦) ?為什麼太長時間與捨受在一起便受不了的要外出去購物、找朋友消遣、吃零食等?以上的等等事,證明絕大多數的人,是不甘於與捨為伴的無聊!所以,叫城市人去靜坐嗎?試一試淺嘗即止總是無妨的!坐著什麼也不做,腦子那肯放過自己!實在太無聊了!趕快溜出去找點享樂事吧蠢才!樂和苦受總是沒有那麼無聊的?**我們的頭腦,習慣性地改編現實的相狀(不如實知),以便能看到更貼切於自我的版本。由於自他分別以及拚命地執著「自我」,所以我們除了自己的見解外,很難覺察其他的事物。因為沒有其他的想法或建議可以不經改編地進入我們心中。這種和萬物分離的感覺,常被解釋成孤獨和無聊,結果我們不斷去找尋和執著一些能娛樂和刺激自己的玩意,來忘記孤立的感覺。為了補償不可能得到真正的快樂,我們自己製造了成見的替代性虛假實相和激烈情緒,藉以安慰自己,讓自己全神貫注,把生活變成誇張的連續劇,而自己則是主角,愚癡地幻想著痛苦的來源會帶來快樂。】**上述那一段文章完成之後,從網上讀到一篇宗薩欽哲仁波切寫的 什麼是『空性』?內容有一段上述的獨到見地,描述得相當精彩入微,於是錄下稍為纂輯供大家閱讀,原文可在以下網址找到,這位仁波切所著的文章內容是很值得禪修者去參考:

古賢所行
    佛陀在世的時候,教導他的沙門弟子,總是傳授一段言說之後,就著他們在森林樹下靜靜地如實思惟,古老經文一概都如此陳述,那時佛陀的弟子沒有感到無聊!所以,由於社會的複雜化,如果把二千多年前古賢聖所行,搬到今天的現代社會作參考,實在不可行,因為在家學佛的人,管理「捨受」的問題,困難重重。

正見苦樂二受
首先是了解用什麼心態去處理「苦受」與「樂受」。兩者在生命中都會有無數次出現的機會,而在了解當中,第一件事必須勘破苦和樂兩者事皆非意外或命定、不幸或幸運、懲罰或獎賞等,如實觀察它們是由因緣而集滅,所以,對這樣的正見去對待所有的苦樂二受,不添加任何其他的附屬心態,那麼情緒始終不偏向正負二邊的極端。當以這種方式對待生命中和苦樂二受相關等事,樂後苦來、臨苦思樂的衝動也不會起伏如洶湧澎湃的波濤,這是必然的因果關係,亦是正見因緣的當下利益。

一心一用,行只是行
    第二步是行住坐臥一心一用,當行時只行、住時閒暇即管閒暇、坐處唯是坐、睡臥不妄想過未。一心二()用是行時玩弄手機、不甘閒暇去購物或聊天、坐立不安找事做或吃零食、睡前悔過憂未。

捨離文言的專注
處理「捨受」的第三步,是盡量在沒有苦樂的當下,控制頭腦捨離文字語言喋喋不休的束縛,這個步驟,在現代繁忙社會的人來說,是極其困難的事,不過,它亦是在沒有苦樂當下,除觀入禪定之外,能達到最佳效果的實踐修行法!捨離文言的方法有內外兩面,內就是大家都熟悉的觀四念住(不要把文言帶入去就是了);外是什麼呢?例如佛陀每次都建議弟子在森林樹下靜靜地如實思惟,其一向內是觀心,另外就是觀察森林和樹。當看著一朵花、一塊綠葉、一棵樹、藍天白雲、日出日落等等,只專注於觀察,而不帶文言的當下,就沒有浪費那個生命中賦予的「捨受」剎那。要領略其中骨髓精妙處,可能要找機會獨自去一次少人煙的郊野地方,這也不容易辦到;退而求其次,去找一處隔絕人聲的角落,去觀看著人群的來住,內心只有專注而己。在我們周圍的生活環境裡,要找到方便來往、寧靜平和、兼且不帶文言的地方,經已十分困難,但我們愈是習慣於文字語言束縛,就愈難親近無言的觀照,缺乏捨離文言的觀照,任憑讀通怎麼多的經論,也是紙上談法,徒然費心!以在繁榮社會環境生活,現代人的心去修二千多年前古老的法,應對整個修習的多項條件,除了我們各各都是人之外,委實無一不是困難重重的艱巨!

以捨包涵著苦樂二受的無常變易
如果你還不曾明白捨受的道理,可以概括地總結給你知道,它是從樂到苦、或從苦到樂的一個緩衝心態,過後必然走入樂或苦的圈套,然後墮入苦受一邊的深淵。但若然懂得利用,那苦樂二受便倒轉過來成為捨受的緩衝面禪修的過程,享用著以捨包涵著苦樂二受的無常變易,那麼才會從中生起豁達開朗

**被迫困在家「享用」著 中共瘟疫 ccp pandemic 所帶來捨受的納悶
當真正了解捨受的內容及它將會帶來哪個方向,那麼該十分明白為何是次由 中共瘟疫 ccp pandemic所引起的全球大災難,人們都不甘於被困在家裡的納悶生活,而面對染病及性命威脅仍要上街或參加群體活動,最切近的理由,因為病毒的感染與否,及真正感染後的痛苦實況,雖然透過公共資訊的宣傳廣泛得知,卻非有即時的應驗,但悶於捨受的煎熬難擋,那種由於不慣於無所被操控的空虛感,令頭腦擊潰了感染病毒後果的概念,對屈悶於捨受採取不服從的心態,驅使身體移步出家門去履行頭腦認為舒緩身心的指令。知道這一個內在機制的來龍去脈,未必也能配合不屈悶於捨受的心理,唯有配合具有智慧性的內觀,才可以用正見反制及調節腦子對心靈的操控,安然於靜。並且,如果能了知整個三受互涉關係的運動,對於這一個全球各地都「享用」著 中共瘟疫 ccp pandemic的時期,那些不甘於受困的人們,也會給予同情和理解。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