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6月27日 星期六

《與「分別比較」為伴.中》

    從來學佛尤其是禪修,斷不是短期數天修習營,闊別一下塵囂鬧的人群,或到某某「聖地」朝拜,那或許真的可以給雜染的心靈帶束暫且的依偎和滿足,但對於成就某些削除多少煩惱的事,一無是處!要徹底除去一少分生命中的分別煩惱,必須把對治的方法融入日常生活中去尋找所有合適的機會,亦必須從面向煩惱中對治。這一篇是逐個步驟講實踐用的。

    在日常生活中,「分別比較」是必須要的,我們要分別那一所不是自己居住的地方,乃至不把開啟大門的匙插進別人的家門。我們要比較誰是自己的親人朋友,所以不致於亂了倫理。如此這般的一切大小事,莫不與「分別比較」有關,所以,藉由這個觀念,一開始便去判斷「分別比較」是自己內心的 壞份子,那麼對「分別比較」不公平,亦絕對不合情理!要解決的並非「分別比較」,是操縱它去作出偏向不善的心所,進而順藤摸瓜地探到了無明屬下的貪與嗔,不過,那個範疇的廣濶與深邃,並非一朝一夕或就此生命能即時解救,所以我們一旦知道,便能在言誓 自我革命的起始一刻,生生世世都能夠憶記這個承諾,繼續上路。然則未完全可以達成目標之前,如果我們以目前擁有的正見與正念行事,並常以之加諸利用「分別比較」的當下,還是必定可以得到等流(正向善性的心理)及異熟(異時、異類、變異而酬報的樂果)兩種善樂的果。同時,與「分別比較」為伴,如果能夠覺察地向它們學習,亦是通向解脫於「偏計所執」大門的良師益友。

    首先要把身受心法的四念住觀法鍛煉到可以一時全觀,例如每次內觀的時候,觀「法」就聯繫到「身受心」,如此類推,觀一可念餘三的入處,最好就是以觀法為主而擴展至其他三,因為「身受心」基本上不離「法」的念住(而觀法最簡易的入手處就是六入處「緣起」觀)。鍛煉四念住觀法的最佳方法,是把靜坐與日常生活雙結合一齊去修,以初禪以上的定力,去深化並穩固地印可觀四念住的正念與專注;以融貫到日常生活的大細節事務中,去檢查、築建及更新自心的思惟系統,再使之重回到靜坐觀照的自然深化階段,周而復始,循環漸進,那麼比起單從日常生活的禪修法去實踐,更構成既廣且深的心理堆積層面,其理解只可以用文字描述為此。

    第二步是去探索自己在日常生活中,對於「分別比較」的事,究竟受眾多外來人事物的剌激,有什麼經常特別令自己情緒波動?令人激動的各種事情,大致類同,但各各感受不一,有些還可能得出相反的效果?例如今早家人說起,她公司有一位經理被連降幾職級為營業員,旁人都覺得他家中富裕不愁衣食,為何「忍辱」?他卻悠然自得(其樂)!所以,自己去探究個人對於日常「分別比較」的事種,是必須且重要的。

第三步是要去知道、覺察並專注於自己比較突出「分別比較」事情的過程,並毋須理會它們的結果(當真正實踐起來,你是難於追尋那個因) ,千萬不要去干涉那個過程的細節(包括自己的心理及表現出來的行為)。樹上的果子是無法催熟的,唯有經歷日出日入及雨露的洗禮。你一直保持知道、覺察並專注,那是整體的觀照,自證分自然會生起它的作用(如果它可以的話),待某個時機成熟的點,你會不受強迫地走向下一個階段。

    第四步是從上述那些類別的事情中,簡別某少部分突出而自己預設認為實驗的目標項目。如果第一步的「四念住觀法」經已十分熟練,這個第三步的目標選項是可以毋須理會,內觀的心態隨著「分別比較」便無功用行地自然顯現於內心,於是所觸一切大小事,只要有一個剎那的空間(心理上) 作為轉向就足夠。先挑選某少部分作為實驗的目標項目,亦有多少不方便之處,就是自己還要兼顧哪些是那個範圍的項目,不過,對於未曾熟習觀心的人,一步一步甚至半步半步的爬行,卻是必須的步驟。當然,能夠順序先做好第一步的「觀四念住」,那才是理想的配搭。

    第五步是要把四念住觀法的緣起無實觀,由內投射向外在所觸對應的目標境,隨即反映內觀,一下子法受心身,整個四念住一時在心中內斂而觀。整體的列序操作,要在不斷的反複嘗試、檢查、實踐並循環的更新作業中去適應自己的進度,終年累月來說,是極有機會進進退退的來回磨合,禪修本來就是一宗那樣生生世世自我革命的過流,享受它,並忘卻哪裡是終點,那樣的心態,將帶出喜悅。

    整個內外觀「分別比較」的過程,絕對不抱著要去 消滅它的意圖,而是去消融現在(及過去) 由於錯配「分別比較」,因此對心靈帶來即時的矛盾衝突,與及後來所引致的惡果,那些等流及異熟果報,穩藏在我們內心的深處,令我們在老遠不能完全解脫之餘,還在眼前每一個當下都承受著相縛和粗重的梏桎。每當事情發生及感受生起,必須用慈心去觀照著外境及反映於自心的感受,實踐操作起來,不要隨便表達任何外在的語言及態度,這是極之重要的實際行為,因為世間法就是從別人的外在言行去判別意向及至影響,所以外表言行可引致不必要的麻煩。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