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2月21日 星期日

《說談的層次》

        與別人談話,在交談之中,究竟哪一個時候是在理解對方說話的內容?想一想,當然並不是在自己說話的時候,亦不是在對方正在說話的時候(你可能會不同意,也許「不是」並非絕對,因為有許多簡單能立即意會的言語,未等到對方說完整句,自己已經知道那個意思,並且去行動,這裡所談論的是一些內容要經過思考的言語),大概的就在字與字、句與句、及說畢每一句、又或說完每一個觀點段落的空間,即聆聽的人會把握以上每一個空隙去了解說話者所想表達的含意,所以,主持講座的的講者,起碼要知道,要在說出某一個觀點後,留一點空間給聽眾去思考(那是一些多句串連起的概念) 同理,與人談話,並不是說得愈多愈快愈好,最能夠令互相了解內容的上乘交談,是雙方在講及某一立場後,都互給對方一點靜謐的空間去理解然後答話,但那樣的機會,要碰上適當的對手與場合。

        除了以上那個要點,如果真的希望他人明白你說話的內容,能了解聽者所處的環境和狀態,那麼向對方說的話,便事半功倍。從前我當老師時,接到什麼教學的大計劃,做妥文件,早上第一眼見到校長上司,先來打個招呼叫聲早安,第二眼再仔細看清楚她的臉色與動態,看她微笑回我早晨,說笑這個那個怎樣好怎樣好,我必然隨即從容地把計劃端上,未嘗有不成功的例子;如果我的早晨招呼換到的是灰色的臉、用低沉鼻音回應的早安,或許回應之後急步行去,總之感覺上不很稱意的狀態,如果我本來打算把計劃呈上,敲進入校長室,打招呼後見她的表情不甚對勁,就算我有天大急事,都會等一等才算,我不會浪費自己的說話。

        在人多的場合,說與聽都有許多限制,不要自恃口才好就滔滔不絕地高談濶論,必定會碰釘子的,對於八個人聽得歡喜的說話,第九個人聽來逆耳,第十個誤會了其內容的意思是針對他來說,這是言者無心,但言多必失,所以,超過三數人的聚會,最好不多說為妙,或者談天上的雨和地上的石來打哈哈,天地都不會責怪人的(也不是百分百)

 每天對著家裡的狗子說人話,牠從來都不會誤會「爸爸」的說話,為什麼人和人談話,反而會生起誤解?

 我把二人對談的層次略分為五級:最低的第一級是根本不理會對方說什麼,亦不管對方是否正在說話中,自己想到便說出口,話題也多半沒邏輯連貫性,如此「交談」,說畢等於沒說,不說也罷。第二級似乎稍為尊重談話的場合,就是差不多未等待對方說完一段,經已急不及待地連接上去的談,社交場合、都市繁忙、為保持場面氣氛或見面的時間所限,現代社會多半是如此類的交談,實在這一種談話方式,和第一級別的最大不同,仍是比較出於遷就文明而作出似乎是尊重對方把戲,實質也是只憑自己以往的經及觀點說出口,而並沒有真正聆聽對方的說話。第三類是迅速地回應對方的話語內容,內中夾雜著自己的觀點,此類談話表面上好像更尊重及聆聽對方的說話,因為說出口的內容與對方上一段的談話有關,但事實上,自己的談話重點亦在於表達個人的意見,不過,倘若能在過後回憶起雙方對話的內容細節,這一類別的對談仍是有它的價值。第四類的對談不多見,過程是甲的一方會仔細地聆聽對方乙的說話,然後思考剛才乙說話的內容才回答,乙方亦如是,於是雙方對談的步調有序而不速,當一方說畢一段,必然有一個靜謐的空檔給予思考的空間,這類的談話方式應屬於利用言語對談的最高階層,亦必須要對談雙方都領略到這種藝術,在適當的場合才有可能發生,事實上,如此方式的對談,它能溝通的內容價值,對於談話藝術高手來說,可令一生難忘。然而,有否理解過原來二人是可以相對而不用言語溝通的呢?這就是至極的對談,我稱之為「無言的談話」,要待機緣巧合的,如果一生人能遇上一次半次,那簡直是不枉此生!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