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0月1日 星期日

《什麼是正念?》

      曾經有一位佛學講座的主持人對我說過,在某一講向學員問到什麼是正念?結果無人() 答。我相信沒有學員回應,大體上未必一定不曉得如何答上,可能因為華人的性子是比較保守,害怕一旦出錯便不好意思,如果在西方人士的講座,必會爭相回應!到時只怕講者應接不下,又或者主持的人未夠充分準備而出洋相。這裡略談正念是什麼,首先是摘錄西元前二世紀《南傳彌蘭王所問經》(北傳稱為《那先比丘經》) 的內容,因為統觀今古南北佛學辭典與大德們之解釋,覺得龍軍長老在該經中對「念的特相」之詮釋最為簡單直接,亦容易使人明了:


念的特相
當念起時於善不善、有過無過、尊卑、黑白或黑白均等的諸法皆不動搖,祇想:此是四念處、四正勤、四神足、五根、五力、七菩提分、八聖道分,此是止、此是觀、此是智慧、此是解脫。於是瑜伽行者修應修之法,不修不應修之法;親近應親近之法,不親近不應親近之法。如此,大王,持續是念的特相。                   《南傳彌蘭王所問經》第一品 第十二

什麼是正念?它從文字的解讀至實踐,至少分為三個範疇。其一就是上述經文所指,對四念處乃至八聖道分的三十七道品不忘失。即從禪修(包括靜坐)中所修所觀的四念處的集法與滅法下手,四念處指的是身、受、心、法,但這個「」在古意裡面其實不是指心,是指「」。四念處一直在強調觀集法與滅法,觀集法與滅法,即是觀十二因緣。無論行住坐臥,對於六觸入處,念念不忘觀照身、受、心、法四念處或其中一念,就是正念。在平常的知識層面,我們太易於認為眼前的事物是一成不變,有待我們去把握的存在物,這就是造成無明遮蔽。常觀四念處的集法與滅法,關鍵在於開破對於「對象」實存性的妄想,覺知到眼前對象的存在性實則為遮蔽的虛妄性。

第二個正念所涵蓋的意義是活在當下什麼是活在當下呢?生存的人還不是在眼前的當下活著嗎?譬喻作為一個舞台劇演員,不可以百分百投入只顧演出,只能把八成專注投入角色,兩成是觀察著自己的演出和觀眾的反應,所以知道自己當下此刻的演繹、對手及觀眾的反應(自己一旦出錯要即時補救,或將錯就錯的免被台下觀眾察覺,當對手出錯時要適當地遷就擺佈,當觀眾鼓掌稱讚時需要稍緩片刻) ,這都是作為演員亦是觀眾兩者的角色。同時,舞台劇演員是會專注於此刻的每句台詞,對手說台詞時也要適當地作出反應,當下必然不會還記掛著前一幕的情景及台詞,也就是「活在當下」的最佳寫照。

完全不思過去和不想未來,在現代社會的生活上沒有可能,但想著已過去的事情,或經常設想著未發生的事情,會令我們生起不穩定的情緒,令我們受苦。所以有覺知、有正念,你會知道怎樣善用過去和未來,不總是緬懷過去及擔憂未來,你要知道它們能夠怎樣幫助你,而不被它們所糾纏和繫縛。活於當下是以六觸為所修習的業處,無論行住坐臥,時刻專注於五蘊六入而生觸的因緣。

    第一個是正如醫方的範圍,延伸至時間的角度就是活在當下,當下就是醫方上寫的藥,及至空間的實踐為第三個範疇「觀心」,「觀心」是把醫方上的藥煎好然後去服用,如果只知醫藥和開方,那麼來來去去都是紙上談兵。「觀心」是把前二者的思惟概念放到日常生活的每一個身、口、意的行為上。以正念引導行動,經已不是以自己眼前的利益作為大前提,用感恩心、慈悲心、認知一切事物聚散無定所以不可能真正擁有的心、珍惜當下一刻的態度,就算本著以上四擇其一二行事,行為過程的做法都不可能一直完全乎合私己的利益。例如用上感恩和慈悲的心去行事,心裡就不再想自己要從先利己的方向去選擇的心態;認知事物聚散無定,我們執著實在永恒擁有的妄想被解放了,回歸人我由始至終結果都是有「沒有」的平等,那麼只要自己的行為能給予一個各方面都認為「妥當」的結果,對於自己的利益(即擁有) ,因為瞭解而放下;如果減少了「我」能「永遠」擁有任何事物的心態,既心無旁騖,少了思前想後猶豫不決的態度,活在此一刻是會令人更平靜愉悅的。
                                      
   試想,如果以不一樣的心態對待一切事物,不以正念而以世界機心、處處從利益出發,生命行為中所得到的金錢及物質報酬,一般都應該比以上所講的倍多,不過同時,所擔負對所有人事物的錯誤認知觀念,它對心理的深層負面影響,是遠不可以用如此方式所獲得物質的價值來彌補,再者,那種錯認知的觀念,會引領人進去一個愈挖愈深的欲望黑洞而不能自拔,擁有得愈多就陷得愈深,妄想的執著就愈是令人沉重。

    所有以正念引導行為的心,他們從思考出發以至一切行動,老早已經清楚了解,運用正確意念引領自心所達成的事情,以世間效益的角度來說,其結果可能不單只不對自己有利,甚至對自己帶來害處,但他們既甘心接受,且甘之如飴,因為這是他們對整體生命意義的標準,從增上心理教育的義利因果觀待,唯有此途。

最後來一個總結,「四念處」是以專注於身體、感受、心態和內外法四個範疇為憶記的修法,「正念」就是時刻不忘記憶持著「四念處」,至於「四念處」的修習,是四種對身心內外法正確認識的入門法,也是六觸入處於當下一刻的禪修方法。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