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0月5日 星期四

《開始學佛的頭十年》


     這個日子的長短計算,約因人依緣,並非說梗性規定是「十年」。出家人不計,以居家學佛者而言,可能用自己的俱生因緣加上努力不懈地聞思修,不消七或八年,有可能越過這段啟蒙期;相反,先世無此緣、未能遇善知識、一暴十寒、世務繁忙等,則一生近百寒暑春秋,也只能數他人之「寶」(羨慕別人的修行) 。但無論如何,妄圖學佛兩三年甚至五年便見成效的,那就恰是天荒夜談事!以個人實際體驗,則非精勤磨劍十載不可。 

    記得有種小學時代的紙筆遊戲,由兩或三四人隨意地用鉛筆無限制地在白紙上點上很多小點,之後遊戲開始,每人輪番在點與點之間聯上直線一次,直至有人因為兩點之間的線已被劃滿而要找有線的一端連上另一點成為三角形的兩邊,下一個人便有機會把第三邊也連上而取得一個完整的三角形(三角形面積當中不能包含點子),遊戲的結束以計算誰能取得最多三角形為勝方。

     開始學佛頭十年的啟蒙期,正如上述遊戲中用鉛筆不停地在白紙上劃點點,東西南北方混雜的堆砌,但它們的條理怎麼樣想也不能連貫?這時候儘管去學習,但路路似通非通?初學佛法的人,就算能從初階班學起(如果現代的人妄圖不從初階學起,半途以某經某論某宗某門插入修習的,欲窺佛法大意,頭重腳輕根底淺,更是難上加難),絕大多數也會另找一些佛學的讀物,因其時對佛法的見解仍相當陌生,於是可能所聞所讀的資料不少,但能吸收的始終不會很多,又似懂而非,思緒經常會被參差不同的矛盾內容所擾亂。在啟蒙期,學人對於佛法聞思修的過程,多半只能做到在自己心中給予外來所見所聞的認可,任憑怎麼樣努力,都只是從「面」的橫向立足並慢慢地伸延,至於「深」向的多重連結省悟,卻未有足夠能量可以發揮,在這段日子中,因為信的根基不深厚,耐力及推動力兩者皆未足,欠缺善知識的誘導和群體的驅動力,急功近利的、沒有耐性的、紅塵鎖務太多的、被其他世間事所引的、未徹底了解世間本是苦的人等、於這個時期最容易退轉,如白雲禪師偈曰:「人海垂綸釣春秋,餐風宿露一孤舟;日月輪迴渾如夢,擁臥寒波任愁流。」也就平白浪費了好因緣,來世還是「紅塵白浪兩茫茫……百年渾是戲文場,頃刻一聲鑼鼓歇,不知何處是家鄉」地無明下去。

    如果放下眼前的期望效益去修學佛法,即如同遊戲中,有能耐地繼續不斷地劃點子,直至灰黑色的點子密麻麻,不規則的點點在白紙上好像連成一起成為灰面似的,點子在紙上所佔的面積與白色的範圍等齊,那個時候,一眼看上去,紙上顯露出來的顏色,會從原本的白而漸成灰黑,細心地把兩個相鄰灰黑色的點連起來,連到第三點就可以得出一個三角形的面了。學佛也如是,法的道理起初在心識中只能獨立初生如幼小的樹苗,而且相對於我執見解(主要是生生世世長久以來的薰習,認為事物實存實有我所有的執見,根深蒂固,牢不可破) 的絕對優勢下,法理能在心中開展的勢力仍然極之羸弱,所建立的點並不顯著浮現,時常隱約地似乎露出了又沉回去,對了解當中的奧義好像很不實在似的,更枉論實踐!有時以為自己明白了一點,但過後又似乎錯誤認知了其中的原意。如同在遊戲中,要待單一的點子累積有足夠的因緣,於是兩點才可以連成線,三點才可以連成面,經日子的洗滌,努力不懈的聞思修,細心覺察過程中的體會,始終會三點相繫而成面,從而逐漸肯定並深入法理,水滴石子穿,繩鋸而木斷!

    經歷開始學佛的頭十年後,法法的共鳴能在心中回響不己,比喻就像咀嚼出老樹根中的甜蜜汁液,齒頰留香!於是味道愈香就愈去嚐,愈嚐就體驗得香味愈純淨,那時內在的輪機自然開動,能夠在法與法之間生起相聯繫的道理,世上沒有任何事物可以阻礙它的運行,亦知道無任何世間之物能與法味相匹。

    究竟學佛是難是易?不能一概而論,因為那不是用一般標準的易與難就可以去分辨的事,況且考究難易沒有普天下通用的計算法,尤其是心法。當今接觸佛法之難,外因佛陀說法距今經歷二千多年的流轉,質變而量大,真假複雜難分,宗門教下各師各法,偽造的經論比比皆是(偽出家眾亦然),什麼「如來宗」、「真佛宗」等付佛邪道更萌生遍滿。內在是生活迫人,人的心態因為要適應現代繁忙社會節奏急劇改變,難有一刻靜下來聆聽自己的心。如此內外交窘因緣,遇上正法的機會極為稀有,而學習佛法不能帶來即時的效益,所以一時興致勃勃的還大有其人,到頭來真正能夠把握學習時機,堅毅地逐步深入佛法的人,卻是寥寥之數!

無常淚滴灑滿襟,始終流落世間行;清涼未遇法緣淡,苦難不足欠道心。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