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5月16日 星期六

《偉大的提問者》

          前些時候的文章提到「觀照」,就好像一位第三者(即第三眼) ,常時平心靜靜地觀察著你(主體) 和所接觸到的外境(客體) ,這個正如觀眾的「觀察者」,不單在靜坐時參與,且在日常生活一切思想行動之中,一旦覺察力生起,它即護持著心。

它是怎樣去護持著心呢?除了作為「觀察者」之外,主要還會提出問題,是所有一切有關思考的,無論內心想到,或從外來所接觸後的事情,它都會不斷向主體提問或提醒,尤其是有關行為方面,當某一個行為臨近出現偏差的邊緣,覺察力引起觀察者,它就會提出強烈的警戒(但超越那個界限之後,它卻不會譴責,它始終站在中性的位置默默地看守著)

就算一些很普通的事,那個 第三者也會在有意識的時侯經常提問的。提問的內容,有些是需要抉擇,有些需要詳細思考,部分是經過普通思考仍未能解決的,一般的辨法,首先去知道問題最主要的地方,之後在觸及近似事物中找尋可以通往了解的方向,遇有一些特別情況,例如日間意識清醒的時候不能解決的思考問題,會在睡前深入去想幾遍,把問題交給差不多沒有而又不是完全無意識的睡夢中去自由尋覓,好像進入深層意識的狀態,有些時候會找到答案的,那都是拜託那常恒在觀察的第三者。經常能夠向自己發問的修學者,必定比只管直讀文字和聆聽者,更能開展對於法的廣深度,而那些由自己自問自答的材料、內容和答案,無論錯對及如何的荒謬,皆有它們作為啟發資糧的價值,須知自問自答這一個方法,能夠施設一個令自己得益的問題,也是談何容易的事!

某些描述到修行「提問者」的,包括並非純粹佛教的宗派,可能稱名字為本尊、空行母、守護者、守護靈,上帝,意識流等等,皆是自我心識所變現出來的緣慮對象,這些反過來給予「提問」及「回答」的,就是觀照所得的結果。無論如何,禪修的學習者,都得從那些似乎是緣慮對象的溝通中,獲得思惟的通路及心靈的寄託。

    而事實上,無論在日常的想像,回憶、祈禱或夢中,那些意念或影像,在佛家的唯識學去判斷,皆為第六意識單獨現起的,是意念結合影像的「義想」(自我心中生起的假法) 。在夢中所接觸到的獨頭意識,更連繫到過往生中的「大數據」,使日間一下子想不通的問題,在表層第六意識的力度極微弱下,有機會可以找到答案。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