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3月14日 星期三

《什麼是禪修?》

禪觀的真義,是在修正看待自己方式,以至修正對待生命態度,幫助重新認識自以為認識自己我們常認為自己是如何如何,其實並非如此,如果我們看待自己沒有更新和突破,那麼我們是從不會改變自己,與其他生命相對待的模式也不會改變,人與人之間的問題與苦難,也一樣不會改變,生命的問題與苦難亦不可能消除。淨土真義(二)第一集    隨佛法師 Bhikkhu Vūpasama

     簡單明了的說,禪修的進行方式,是用 正確的意念 有意識的專注態度去引導日常生活所有的思想與行為。
  
    那麼,什麼是 正確的意念 ?它包括念念不忘失:
(1)   感恩 ---- 生命的存在需要很多條件合成,感激令人時刻止於狂妄自大。
(2)   慈悲 ---- 用柔和的心,對所有生命寬大、尊重和了解。
(3)   知一切人事物聚散無定 ---- 從以為人事物不變的執實心解放出來,離開由於執永恒實在的人事物而生起樂的欲求,內心保持著平靜、平等、平衡、正直的狀態。
(4)   不能擁有任何事物的真理 ---- 除卻去得與失的執著,使心能處於不偏不倚的狀態。
(5)   珍惜當下的一刻 ---- 活在過去的記憶及對未來的幻想。

把以上這些觀念專注在自身、感受、心的方向和週遭的事物,就是正確的意念
 
   另外,有意識的專注 又是什麼? 專注” (mindfulness) 這個詞,本來是用來形容靜坐到專一、連續、不妄想、不沈睏、心保持平衡及寧靜的狀態,就是 ,有 專注 的力才能得到 這不同 集中” (concentration) ,前者先以念的狀態而生起定力,繼而以深切的注意,全方位平等衡持,可以有所緣對象的專注,及至對象以外的其他變化,亦能夠生起覺察的能力;後者的沒有生起定力,只集中精神在某一件事物,並不能覺察除此以外的境況。如果未曾親身體驗過靜坐中 定的專注 ,則在日常生活中,內心保持著平靜、平等、平衡、正直而小欲念的狀態,此與上段(3) 所說的內容大致相同。其實,專注 這兩個字,從文言中不容易找到恰當的解釋,在散心(不在禪定中)的情況下,專注 集中 的狀態太過接近,因為“集中”是的功能,專注要加入的深切關注,一般人用腦來指令前六識和,所以的功能是很容易被覺察到,則甚難被知道的。或許可以用一個例子來說明,當我們正在修習四念住的受念住時,並非集中於感受的某一點,而是全方位地知道自己的感受,於是單憑的指令來進行,會覺得很不自在,很自然地,在那時就加入協助完成整個 專注,可以用這個過程去暸解 專注 集中 的分別,它們的差別需要十分細緻地觀察,差異雖小,通路與效用卻不同,不曾清楚了解的,通常會把集中 當成為專注 ,失卻利用專注 的時機與效用
 

觀察 對境之繫念,以智慧照察,與「觀」之義同,內心照察舉目眄([/] (1)斜視 (2)看﹑望)二義(華嚴經探玄記卷十.佛門網)。英譯作 “to watch intently” “intently” 在字典的中譯是專注 ,那麼專注地觀看 也就是觀察

      洞察在「百度百科」解釋為觀察得很透徹 ,很接近原意,所再要強調的是觀察 是以敏銳觀察力去 。英文譯作 “pierce;see clearly;have a insight into;”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