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9月1日 星期日

《當病苦來臨》

     每一期生命的過程,除早夭折或遇意外,難免都會經歷生、老、病和死,那是世間至為平等的「待遇」(在世上愈享盡欲樂的人,臨終前愈會更加恐懼,愈執著依戀不想離世,這是何其平等) 我們既然無法避免苦,那麼要用何種心態去面對,才是正確的呢其實沒有所謂 正確」 與否的問題,正如生命中所發生的其他事情一樣,只是我們用何等標準去衡量,便會得到其因引致的不同後果

    當病苦來臨,首先是去求醫,看病情的輕重,尋找治療的途徑,此等過程中,一般人的「正常」想法,當然無時無刻不回顧昔日身體未經抱恙的狀況是如何的美好,如果能立即回復健康多理想,目標是向著痊癒後能重返往日的健康狀態,另一方面,思量著自己的病情,輕的當是休息;稍重的擔心自己的工作職位、痊癒的日子及醫療費用的開銷;患上重病的擔憂,卻是多重身心交困的夾擊,除了上述三項事情之外,明天還可以生存的希望可能幻滅?一切眼前所擁有的可能失去?以往看見別人臨終的影像浮現,近親替自己憂心的表現,自己一旦死去,近親將面臨如何的境況?亦會是直接加深患者更苦(苦苦)的因素,於是,一連串「我」及「我所」的問題,無論三時(過去、現在、未來)的,甚至有些平日難以想像的困惑事,皆不斷在心中湧現出來,成為自編自作的悲情幻想。

    真正修學禪觀的人,並不會 臨急抱佛在平常日子裡經已不斷用功,其主要方向:一是 緣起,二是 當下。正如上述,於病苦來臨時,並無所謂「正確」的對待心態,只是何因何果。禪修於平日的作業處,主要是「我」及「我所」(擁有)的‘緣起’法則。習慣觀那個因緣性,簡單說就是自己的身體,及自己所擁有的一切,都並非真正的存在,祇是一時在生命過程中的假有,因為所有眼前的人事物,皆依緣起法則,緣聚生起,緣缺敗損,緣散即滅,沒有任何主觀不捨的依戀性,在日常生活中,每逢遇到周遭的人、事和物,依據這樣的觀法去不斷思索,於是自心對於「我」及「我所」(擁有)的集(假有生起)滅(敗壞損失),心裡早存在一個牢牢記住的 雖說眼見可觸及但真正並不實有存在的觀念。這個觀念,在禪修的角度去看待,就是能夠 如實地反映當下的狀況。

平日怎樣去下功夫呢?把苦細分,最切身的就是 苦,所以每天當有空檔時候,必須找一兩個機會去觀想 為因緣所生,隨時來臨,是必然會發生在自己身上的平常事來也,如果確信輪迴,此則如大夢中之小小一段夢情,自己默默告訴自己,到時何必大驚小怪!二是身邊至親的 愛別離苦,他身五蘊與我同為因緣所生,聚散無定,原本就是無實存的假有,並沒有規定誰先誰後「離去」,一旦眼前因緣集盡就復歸於本,只因我們自己的無明計執以為實有實滅。在我們活著的地球每一個地區,分分秒秒都正在有某些人的親屬離世,只不過他們不是自己身邊的人而已,試問那因緣集滅是否如光影風雨雷電等十分平常的事呢?以上兩種「我」及「我所」的苦,忽然來到之時最為猛利,且對心理的衝擊傷害巨大,如果平時不用長日子去累積修觀,它們一旦來臨,內心欠缺抗衡力量,必定會把文字語言所知所學的法全數淹沒!除了以上談的 及“愛別離苦”之外,佛法所說的 包括「二苦」:身心內外之苦。「三苦」:對不如意之對象感受其苦,是為苦苦。對所愛者之毀壞感受其苦,是為壞苦。見世間一切無常而感受其苦,是為行苦。「四苦」:生、老、病、死。「八苦」:生老病死等四苦,再加上愛別離苦、怨憎會苦、求不得苦、五陰熾盛苦。「十八苦」乃至「百苦」等,除了男女及利益的求不得外,有些是潛藏隱伏、延綿不甚顯的,例如行苦;有一些是比較被動的,例如不去追求過多的欲望,求不得苦便因此減輕;另有一些是可用智慧避免的,例如怨憎會苦,其勢皆不如自身病死及愛別離的兇猛。

𥚃並不是說,一開始知道因緣觀法及去實踐,即便完全瞭若指掌及調控自心,觀法的實際情況及效果,是會逐漸地在反覆修習、實行、檢查、修正及調整的循環思考過程中呈現出來,實際的果是因個別行為的異差而有所不同。檢查的方法在於再度遇上同等樣的苦難時,負面情緒在自心的爆發是否酌減?能外觀因緣假有的時間能否持續?當下能夠掌握觀自心的力量是不是增加了?在不斷認知正觀緣起的過程𥚃,亦即漸次提升這個心法的強靱度,之後更會了解苦的因緣,然後下一步,在自己的生命剩餘的日子𥚃,內心再不會去尋求從苦中逃脫的活門,並且也會把同樣的心態置於另一端的欲樂中,那樣兩端不住,最終能從苦樂二極中解脫出來。

當任何苦迫來臨,慣性經常思念往日的美好的狀況,便會增強二元對立的心理,直接影響執著愛厭的分別心;再因討厭欲離開現狀,以致喪失對當下因緣的實際深層認識;三是引導自我錯誤理解過現未三時為實有的狀態;四是因為錯誤的理解而導致增長將來的恐懼感;五是對於削弱「我」及「我所」的解脫方向背道而馳,並且增強那個無明的執見。這𥚃並不是說要強迫自己為了修習禪修,一直忍受病苦(或其他的苦)而不去好好處理該等事,只是從當下因緣的心理及觀想方面去施設安排, 世間所有皆為緣起生滅法,一句涵蓋了整個禪觀的主題,在生命過程中每一個內(內觀四念處)(外觀因緣)觀照的當下,應念念不忘地正觀此義

病苦中常(此處的 是指不斷思念未患病時的身體狀態而與現狀比較,於是亦不斷地增加對現狀生起厭惡的情緒)憶未生病時,二元對立的逃避心理引致 苦苦,就算他日病情好轉回復健康,病苦亦失卻提供令人從中學習的良機,並且每一次的患病,加強了恐懼疾病將臨的負面情緒。其實,不單單是病苦,其他的苦亦如是,這也是為什麼我在某一篇文章中(現已刪去)斷然說,藉觀昔日的美好去解決今天的亂象,並不是一位所謂修習禪修人的標準。請參考本版面釋迦牟尼佛圖註解:[增支部365/給瑟目大經] (中阿含16/伽藍經) 內容。

對於自身的苦,除了當下觀內外因緣之外,另有可用一門,惟借用靜坐觀入出息的方法,不加上任何自己的想法,把自己當作旁觀者地看著那「受苦的五蘊」,那是自己不致陷入其中的好建議。我經常掛在口邊說,修習禪修的人,如果能夠每天花十五分鐘靜靜地坐下來去觀入出息,那是生命的恩賜。因世間因緣未能修此法者,可惜!

生命中的苦是無可避免,我們必須要直接面對於它!對一般大眾,說要用慈悲去拔除苦,但對修習禪修的人來說,苦來了千萬莫要拔除之,要利用苦去增上成辦我們觀因緣的資糧,並且接納它成為自己的同行伴侶,成就解脫,若然沒有苦,則我們欠缺機會了,唯有如此,唯有不去逃避,我們才能有機會從其中解脫。有一個實例,在夢中被鬼怪追殺,而且情況常常在睡夢中重複發生,逃避當然是最 自然的!但夢境不會因每一次的逃跑而就此終止 。往後一連三篇,將會談「夢」,之後回頭再詳說日常生活實踐因緣的觀法,那是修習用作參考至重要的一篇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